1.诗经关于七夕的1.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4. 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5.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6.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7.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唐·刘言史《七夕歌》 8.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9.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11.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4.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5.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16.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7.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19.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 孟浩然《他乡七夕》 20.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插上几根枯草,说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21.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23.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4.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 李贺《七夕》 25.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呢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 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经》,后经历代流传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牛郎是人间孤儿,父母双亡之后,常受兄嫂虐待。 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给牛朗一头老牛。 织女是天上一位聪明美丽、擅于织布的七仙女。 有一次她与其他仙女一道到银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来到银河边将织女的天衣偷走。 织女不能重返天宫,遂于牛郎结成夫妻,生有一儿一女,自耕自织过着幸福美满生活。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派了天兵天将到人间将织女抓回天宫。 牛郎十分悲痛,抱着一双儿女哭作一团。老牛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穿上它的皮即可携儿女上天宫去寻找织女。 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着儿女来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划,二人之间顿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泣。 织女和牛郎及他们儿女的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聚一次。 每逢七月七日,便有无数的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此相会。每到七夕,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 乞巧节 传说织女的手艺极巧,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无边天衣。 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习俗。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 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智能巧夺天工,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就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灵手巧。 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 汉代就有了乞巧风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唐代有长安穿针乞巧的风俗。宋东京潘楼出现了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制品。 “仙楼”:剪五彩纸为层楼;“仙桥”:剪纸为桥,上有牛郎、织妇及仙侍从;“花瓜”:在瓜上刻花纹;“种生”:以绿豆、小麦、小豆等在瓷器内用水泡浸,长出数寸长的绿芽,用红蓝彩条束起。 在七夕乞巧活动中,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心愿,向织女乞富、乞寿、乞子、乞爱情。 在诸多的愿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样,且连乞二三年方显心诚。 丢针卜巧 七夕中午,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 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编桥穿针 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 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 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 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女儿节 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称作“女节”或“女儿节”。 河南及陕西等地在此日有迎女避节的习俗。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 当地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造成的。 每逢七月七日,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 3.诗经关于七夕的1.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唐·卢纶《七夕诗》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4. 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5.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6.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唐·李贺《七夕》 7.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唐·刘言史《七夕歌》 8.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9.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11.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4.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5.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16.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7.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19.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 孟浩然《他乡七夕》 20.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插上几根枯草,说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21.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23.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4.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 李贺《七夕》 25.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4.关于七夕的故事,诗词七夕节歌谣 牛郎织女(刻纸)《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编辑本段]七夕节诗词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 5.关于七夕的问题我想知道一些关于七夕的经典诗词和信息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 相传此节源于古时一种迎巧娘祈福乞巧的祭祀活动,也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有关。后来七月七民俗,历代延续,经久不衰。 而旧时的老北京人,把这一天看成是十分吉利之日,对牛郎织女传说之事极感兴致和崇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据《诗经》记载和史家论证,"牛郎"与"织女"本是天象中两颗星宿,古人将其塑造成人的化身,并说成是两位神,称其为一对被天河隔开的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以后,这段爱情故事被演绎得更加悲壮动人,而情节越来越完整,还被加工成不同版本。 人们把织女形容成天上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勤劳百姓。 因织女冲破束缚,私自下凡与牛郎结成夫妻,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并生了一双儿女。此事被天庭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犯了天条,王母娘娘带领天兵天将前去惩处。 为了将织女招回天宫,并防止牛郎追赶,王母拔下玉簪点化成天河。 从此一对伴侣被分隔在两岸不能相聚。 王母规定二人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相会一次,命所有鹊鸟此日飞往天宫,为牛郎织女搭成一座"鹊桥"。后来,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节","鹊桥相会"的故事也在民间代代相传。 或许是出于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崇敬,古人兴起了许多有关的民俗活动。 每逢七月七之际,民间要祭星神、祭麻谷、挂地头、丢巧针、模仿男耕女织、洒扫庭除,以此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祈祷五谷丰登,期盼吉利祥福和好运的降临。 唐宋时期,民俗活动更加多彩和盛行。街市上可以买到专供乞巧与祭祀所用物品。 这一天,商家店铺景象繁荣。 人们用竹木搭建乞巧棚,用五彩纸剪成仙楼,内设牛郎织女画像,供其酒果以表诚虔。 自初一至初七的民俗活动十分火热和隆重,民间还将此日称做“乞巧节”,其活动规模并不亚于三大传统节日。“七夕节”民俗延续到明清时代,仍受到百姓欢迎。 据说永乐皇帝都梦想天仙生活,还将金水河两座桥赐名牛郎织女桥,七夕节夜晚率众臣宫女,张灯结彩,观赏装饰成“仙境”般的夜景。 乾隆帝也如此效仿,在清漪园昆明湖两岸铸造铜牛兴建“耕织图”,将其誉为牛郎与织女。 对于“七夕节”民俗风情,在《荆楚岁时记》、五代《天宝遗事》、宋《岁时广记》、明《宛署杂记》、清《帝京杂时记胜》等中均有记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传统节令。 在我的记忆中,五六十年前老北京的“七夕节”,仍红红火火,民俗活动别具独特风情。当时京城各梨园艺院纷纷上演牛郎织女剧目,剧院里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街市上人流不断,灯火通明。 就连郊区不少乡镇,都用杉篙帆布搭起大棚,民间剧团连演七天《天河配》。 到处可见十里八村的百姓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前来看戏。 在那个没有电视现代设施的时代,能看上一场戏是一大享受。 那时候,住在四合院里的平民百姓由于经济收入低,没有什么奢侈享受,只能采取简便方式来取乐宽心。 到了七月七傍晚,大院的邻居们习惯三五成群地聚在空旷之处,老婆婆用芭蕉扇驱赶着蚊虫哄着小孩儿,老爷爷抽着旱烟说地谈天。 人们边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边仰望夜空,在瀚海茫茫的天际寻找着神奇的牛郎织女星。 据说在这天晚上,只有纯真的儿童才能听见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和哭泣声。当年,我便与小伙伴钻到墙边葡萄架下,悄悄地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空中有何动静,但就是听不到天上有什么说话声,耳边只有被风吹动片片绿叶沙沙的摩擦的响动。 每每问大人,总会告诉我一句话:“心诚则灵”。甭管它灵不灵,反正也是一件让我感到开心有趣的活动。 “七夕节”是女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刻,京城妇女在此日常进行“丢针取巧”活动。街坊四邻的姐妹们凑在一起,用饭碗盛满清水,置于日光下晾晒。 待水面生成一层薄膜,轮流将一只绣花针放入水中。 如果谁的针浮在水面,碗底映出云朵、花草、禽兽等影像,便乞得了巧。 若不小心弄破薄膜针沉入碗底,就乞不得巧。另一种形式是“穿绣姑娘们各拿一根同样的针和线,在背光处同时进行,快者为胜。 这项活动简便易行,在民间流行多年。据《燕京杂时记》所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下,倾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 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形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者,谓乞得巧”。儿时曾跟姐妹去丢巧针,别人说我是男孩,瞎起哄。 我不服气,终于将针浮在了水面。 还有一种流行在孩子们间的乞巧活动,叫“生芽取巧”——七月初一开始,各家的幼童自备一小碗清水,然后将一些绿豆浸泡其中,用布盖严每日换水,至初七把布打开,谁的豆芽长得好便乞得了巧。 这些活动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从小培养了细心动脑的技能。多少年来,老北京人对“七夕节”一直情有独钟,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很多四合院带来了盎盎生机和笑语欢声。 如今,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先进的科学与娱乐取代了旧有的思想理念,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活动渐渐被遗弃。 但“七夕节”必定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人们那种追求幸福的心境,应该得到传承。 与七夕。 6.关于七夕节的诗句都有那些呢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杨朴】 体裁:【七绝】 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吴绡】 体裁:【七律】 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怨王孙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红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杰】 体裁:【七绝】 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远】 体裁:【】 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鹊桥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词】 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律】 类别:【】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牵牛织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审言】 体裁:【五律】 类别:【】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等等。 7.七夕节为什么又称为乞巧节啊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这个传说虽在《诗经》中就已肇其端,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从东汉崔ءC85Cأ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飘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织女会面。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8.《诗经》中和古代的情诗有哪些经典爱情长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夕爱情诗词: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日夜女歌九首(汉乐府)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金风起汉曲,素月明河边。七章未成匹,飞燕起长川。 春离隔寒暑,明秋暂一会。两叹别日长,双情若饥渴。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画夜长悬丝。 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玄云不应雷,是侬啼叹歌。 振玉下金阶,拭眼瞩星兰。惆怅登云轺,悲恨两情殚。 风骖不驾缨,翼人立中庭。箫管且停吹,展我叙离情。 紫霞烟翠盖,斜月照绮窗。衔悲握离袂,易尔还年容。 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 南北朝·谢惠连 落日隐櫩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析析振条风。 蹀足循广除,瞬目矖曾穹。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 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 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欵情难久悰。 沃若灵驾旋,寂寥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沉吟为尔感,情深意弥重。 燕歌行 (三国·魏·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七夕观新妇隔巷停车 隋·陈子良 隔巷遥停幰,非复为来迟。 只言更尚浅,未是渡河时。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二首 (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 (唐)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七夕曝衣篇七夕 (唐)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