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西平诗经

1.诗经收入的诗有多少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2、《全唐诗》收录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3、宋词的词牌有很多,没有人统计过到底有多少种。

一般按照词牌的字数来分。两字丁儿八归八塞入塞九日三台大有大椿大酺个侬子夜无闷无怨天香不见木笡五拍六丑比梅白萱白雪月慢犯花古记东仙乐正乐令乐世长春西子西河西湖西施多丽导引寻梅竹枝合欢防露红情出塞花犯芳草步月别怨杜宇阳春河传佳色尾犯招潮鸣梭侧犯录调孤鸾征招南浦秋水秋霁胜常宣清眉妩垂阳相月品令拜星胡州夏州春游春晴春弄绿腰绿意哨遍倾杯索酒消息离鸾留家调笑薄幸黄金排歌探春望梅减兰情词渔父戚氏梁令寒姑湘月琼台凯歌韵令催雪塞姑琴调禁烟解红疏影歌令赚煞瑶花酹月暗香镇西踏月横云簇水鞮红露华七绝纷飞谲云混元天道合道飞凌证道三字【一 画】一七令 一寸金 一叶叶 一叶乐 一叶落 一半子 一江风一丝风 一过金 一梦金一丛花 一枝花 一样花 一点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络索一捻红 一萼红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二画】二郎神 二色莲 卜算子 卜玉郎 人月圆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宝妆八拍蛮 八音谐 九能归 九回肠 九张帆 九张机 十拍子 十样花 十爱词 十二时十二红 十二郎 十八香 二十时 丁香结【三画】三字令 三台令 三学士 三部乐 三登乐 三奠子 三姝媚 上行杯 上升花 上江虹上马娇 上西平 上南平 上平西 上平南 上小楼 上束马 上西楼 上林春 上阳春下水船 下手迟 大江西 大江乘 大圣乐 小圣乐 小冲山 小重山小阑干 小桃红小桃花 小庭花 小梅花 小镇西 小秦王 小梁州 千秋岁 千秋节 千年调 千春词万年秋 万年枝 万年春 万里春 万年斯 山外云 山花子 山桃红 山坡羊 山渐青山鬼谣 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飞乐 于中好 广寒枝 广寒秋 子夜歌 川拨棹 干荷叶女冠子 清平乐【四画】天仙子 天下乐 天门谣 天香引 天净沙 月儿高 月下笛 月中行 月中桂 月当听月当窗 月边娇 月宫春 月城春 月华清 风入松 风中柳 风光好 风归云 风马儿风流子 风蝶令 风敲竹 云雾敛 云松令 云鬓乱 水仙子 水龙吟 水云游 水漫声水调歌 水晶帘 凤仙引 凤池吟 凤来朝 凤求凰 凤栖梧 凤孤飞 凤时春 凤楼春凤楼吟 凤萧吟 凤御杯 凤凰间 双双燕 双飞燕 双燕儿 双头莲 双瑞莲 双声子双翠羽 双带子 双韵子 双红豆 双劝酒 双荷叶 双蕖怨 双鸿鹑 斗百花 斗百草斗鸡回 斗婵娟 斗鹌鹑 无梦令 无俗念 无漏子 无锡景 太平时 太平令 太常引不水船 不是路 不怕醉 六六峰 六么序 六么令 少年心 少年游 五更转 五供养丰乐楼 丰年瑞 中央乐 开元乐 升平乐 王孙信 木兰花 见龙门 内家娇 厅前柳丹凤吟 丑奴儿 飞来峰 比目鱼 文风盛 乌夜啼 劝金船 引驾行 巴渝辞 元和令元会曲 长生乐 长安女 长命女 长相思 长寿乐 长桥月 长亭怨【五画】色人歌 玉山枕 玉山颓 玉京秋 玉京谣 玉京箫 玉竹斩 玉烛新 玉团儿 玉交枝玉连环 玉莲花 玉堂春 玉楼春 玉龙瑶 玉壶冰 玉阑干 玉梅令 玉美蓉 玉抱肚玉漏迟 玉蝴蝶 玉簟秋 玉簟凉 忆江南 忆江月 忆汉月 忆岁月 忆萝月 忆人人忆故人 忆王孙 忆君王 忆帝京 忆少年 忆仙姿 忆旧游 忆多娇 忆余杭 忆吹箫忆闷令 忆章台 忆柳曲 忆秦娥 忆真妃 忆瑶姬 归去来 归去难 归去曲 归巴乐归平遥 归国遥 归国谣 归字谣 归自谣 归朝欢 归塞北 四字令 四时好 四边静四园竹 四代好 四和香 四和春 四块玉 四犯令 四季花 四换头 甘草子 甘州子甘州令 甘州遍 甘州曲 甘州歌 石州行 石州引 石州慢 石湖仙 石榴花 白雪词白萱歌 白苹香 白鸽子 白鹤子 东平引 东坡引 东阳歌 东原乐 东风寒 东湖月古阳关 古梅曲 古倾杯 古调笑 古竹马 永遇乐 永原乐 台城路 台城游 占春芳占春魁 占梅芳 龙山会 龙吟曲 圣乐王 圣无忧 乐中悲 乐逊曲 扑粉蝶 扑蝴蝶汉宫春 加侍香 叨叨令 且坐令 生查子 市桥柳 兰陵王 瓜茉莉 北杨柳 击裙腰丝罗袄 犯胡兵 付金钗 冉冉云 对玉环 鸟鸣涧【六画】江城子 日批神 江南忆 江南好 江南春 江南柳 江儿水 江月令 江如练 江亭怨江梅引 西平曲 西平乐 西江月 西湖月 西湖边 西湖路 西湖春 西子妆 西施锦西地锦 西意曲 西意令 西梦令 西楼子 西河慢 西笑吟 西溪子 庆千秋 庆长春庆青春 庆宫春 庆春时 庆春岁 庆春泽 庆春深 庆同天 庆东原 庆清朝 庆宣和庆春宫 曲入门 曲入冥 曲千秋 曲玉管 曲游春 红娘子 红娘仔 红梅引 红楼引红窗听 红窗迥 红窗睡 红窗影 好女儿 好时光 好花时 好事近 好姐姐 好离乡好观音 竹枝子 竹香子 竹马车 竹马儿 竹枝词 竹牌儿 百字令 百字谣 百字字百尺楼 百媚娘 百宜娇 扫地花 扫地舞 扫地游 扫花游 扫市舞 阳关曲 阳关引阳春曲 阳台曲 阳台路 阳台梦 过江龙 过龙门 过秦楼 过涧歇 行香子 行杳子行不得 行路难 早梅香 早梅芳 早春怨 伤春曲 伤春怨 伤情怨 安公子 安阳好安庆摸 回波乐 回波词 回婆乐 回心院 华清引 华胥引 华荷媚 如梦令 如意令如鱼水 伊川令 伊州令 后庭花 后庭宴 乔木查 乔牌儿 字字双 字字锦 。

2.墨在诗经中的意思是什么

1.

2. 写字用的墨;黑颜料。沈括《石油》:“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成语有“近墨者黑”

【又】沾黑。《石油》:“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又】用墨染黑。《肴之战》:“子墨衰经。”

【又】穿上黑色丧服。《肴之战》:“遂墨以葬文公。”

【又】用黑色衣服作为丧服。《肴之战》:“晋于是始墨。”

3. 黑色。《核舟记》:“钩画了了,其色墨。”

4. 绳墨,木工用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引】准则;法度。扬雄《太玄经·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则。”

5. 文字的代称,如“文墨”,又指文章学识。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俚俗谓不能文者为胸中无墨。”

6. 《名>古代刑罚之一。在受刑人额上刺字,并染上墨。《尚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7. 古代计量单位,五尺为墨。《国语·周语》:“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8. 墨家的省称。《孟子·滕文公》:“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墨车】古代大夫所乘的车子,车身墨漆,无彩绘。

【墨妙】指精妙的文章、书法、绘画。

【墨绶】黑色的印带。县令,县长的代称。

9.

3.螺祖是哪里人

嫘祖的故乡 嫘祖故里探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郑杰祥)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嫘祖故里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 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 而复杂的斗争。

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参与和推动了这场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 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

传说中显然会有一 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黄帝等历史人 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广大部族群 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场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

炎黄时代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形成一个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宏大的历史人物群体。在这个 群体以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谋善断者,有驰骋疆场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创造发明者。

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创造发明计有将近30项之多,黄帝之妻嫘 祖,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 祀为先蚕。”

《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 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

嫘祖因发明养蚕取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世代代享受着人们对她的隆重祭 祀,这几乎是华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实,兹不详述。但是有些问题当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

《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 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

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 云:‘青阳,方 雷氏之甥也。

’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

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 “方雷,西陵氏之姓。

《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

声,雷、嫘同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据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区(按古代“国”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 族之女。

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献记有多处,嫘祖的原居地域,当前学术界意见也颇不一致,例如山东费县的宋宗科先生主张嫘祖生于山东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 张嫘祖为山西夏县人2。

陕西的先生主张嫘祖就生活在黄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剑清先生主张嫘祖原是绵阳盐亭女士4。

湖北省的曾纪全先生认为嫘祖原是宜昌 姑娘5。另外还有嫘祖在湖南湘潭说、浙江杭州说,等等,论说甚多,不一而足。

其实以上各说均未必是,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在今河南西平县一带更为有据,兹述其 理由如下:一、西平县古有西陵。《水经·潕水》:“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

郦道元注:“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

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 曰西平。”扬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

清代西平县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古“西陵”现今已经音变为“师灵”,师灵镇位于今西平县西约22.5公 里,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绘的古西陵亭就在这里。不过郦道元所说“汉曰西平”并不确切,高沛先生发现甘肃武威汉简中记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的文字,按 河平元年是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时为公元前28年,“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6,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河平元年这里已经称 作西陵县,最早到东汉时期才称作西平县,这里的西陵是一个比着西平更为古老的地名。

二、此西陵地区古有房国,房国当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国 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

韦昭注:“房,国名。”《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房于荆。”

杜预注:“汝南有吴防县即防 国。”古防与房相通用。

《穆天子传》:天子“东至于房。”檀萃《穆天子传注疏》:“吴房县,汉属汝南郡,古房子国也。”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县下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溪亭是。”

《续汉书·郡国。

4.哪首诗词有沐和晴告诉我

西平乐(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

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

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 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

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浣溪沙》年代:宋 作者: 张元干月转花枝清影疏。

露华浓处滴真珠。天香遗恨罥花须。

沐出乌云多态度,晕成娥绿费功夫。归时分付与妆梳。

或:《咏怀》年代:魏晋 作者: 阮籍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5.“犹当出作李西平”的意思

意思是应当像李西平那样

李西平:唐朝师的李晟,因平定朱的叛乱有功,被封为西平郡王,所以叫李西平

全文的意思是:一个有理想有豪气的人,即使不能像仙人安期生那样,入东海,骑豪鲸,也应该像李西平那样,做一番英雄事业,永垂史册。可是我自己呢,虽然有杀敌的雄心,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大半辈子已经过去,金煌煌的大印没到手,却生了一头白发。闲卧成都古寺,落日的余辉照跃着寺僧的窗傍。难道我就不能骑马破贼,就应该在这里低声吟诗,像寒蝉一样低鸣吗? 酒兴发作时,我想把市场桥边酒店里的酒都买下,让酒瓶子把大车堆满。让悲壮的音乐助兴畅饮,让黄河开堤往巨野湖里泻洪一样。平时滴酒不沾,为胜利豪饮的气概,立即使千万人惊讶。 国仇未报,身躯已老,连佩带的宝剑也不甘寂寞,夜深人静时,在剑鞘里丝丝作响。什么时候能凯旋归来,在飞狐城的雪夜宴请三军将士呢?

6.长歌行的翻译

长歌行

诗人:汉无名氏 朝代: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的意思长歌行古诗赏析

【注释】

①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②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③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④衰:读cui,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i这个音。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7.关于汝阳的神话故事

泌阳县盘古神话群探源在中国创世神话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兄妹滚磨成婚、抟土造人、降龙伏虎、制衣服、造文字、划九州到垂死肢体化生,充分显示了中国盘古神话的文化个性,即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然发生观念及朴素而生动的原始审美观念。

但是,长期以来,对盘古创世神话的产生、发展,众说纷纭,神学派、历史学派、进化论派和人类资源学派等均有论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泌阳县盘古山盘古神话群时,从它与中原神话群的血缘关系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中,可以清楚地发现:盘古开天,根在泌阳。

一、泌阳县盘古山是中原盘古神话群的传说中心盘古神话,在中原地区传播久远,主要流传地域是驻马店市(古天中之地)、信阳市、南阳市、许昌市等周边县区,后来有学者对此现象认定为“桐柏山盘古神话群”,似有不妥,因为驻马店市均有盘古神话传说,西平、遂平县和南阳市部分县的盘古神话传说区处在伏牛山系,而且均处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所以,我认为应认定为“中原地区盘古神话群”似乎更为妥贴。

地处分水岭的盘古山脉,是盘古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域。其特点有三:一是讲述盘古神话的人员众多。

在泌阳县盘古乡及附近几个乡的农村中,有许许多多会讲述盘古神话传说的人,他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形成了很浓厚的盘古文化现象。有的民间故事家会讲很多有关盘古的神话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还有的艺人会用戏文讲述盘古神话故事。1984年底,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和程健君先生带着调查组,来到泌阳县盘古山区,进行盘古神话专题采风。

事实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这里是盘古开辟神话的重要产地之一。它不仅以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风姿,在北方中原独树一帜,而且对以往的所谓盘古神话产生自南方的结论给予有力的冲击。

二是盘古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泌阳县盘古山区流传的盘古神话,内容十分丰富,情节多有变化。

目前所搜集到的传说有开辟类:如“盘古创世”、“盘古开天”、“盘古传说”、“盘古兄妹”、“人祖盘古”、“盘古开天辟地”等。有婚姻类:如“滚磨成亲”、“猴子做媒”、“兄妹婚”等。

有繁衍类:如“盘古捏泥人”、“盘古兄妹繁衍子孙”、“百神佑子”、“大唐的来历”等。有驯兽类:如“九龙山传说”、“歪头山的传说”、“猴山”、“盘古和猴子”、“盘古和老牛”、“盘古奶捏水牛”、“盘古爷的牲口”等。

有生活类:如“盘古爷的箱子”、“盘古粮食囤”、“盘古船”、“盘古酒”、“黑山沟”、“盘古井”等。有民俗类:如“三月三敬盘古庙会”、“许愿还愿”、“敬盘古神像”、“拴娃娃”等。

三是史料记载翔实。在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就明确记载:“泌阳故城,城南有蔡水,出盘古山,亦曰盘古川,西北流注于泌水。”

盘古山,又名大复山,是桐柏山脉的支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曾作《大复山赋》,明确指出:“昔盘古作兹焉,用宅,是以浊清判,三纪揭,氵项洞开,明划日月,厥山既形,余乃发。

故尔上冠星精,下首地络,聚膏山以为崇,渗泄以成川。窍若浮肺,万谷濞漩,神瀑涌焉。”

又指出“若其势磅礴,逆折状若胎簪,嵩首殿其北,荆沔包其南。右枕熊耳之巅,左朝桐柏之山。”

从作者所叙述的地理位置来看,毋庸置疑地指出泌阳县的盘古山就是盘古大帝的栖身之所和生息的家园。《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山川志《地理坤鉴》也明确记载:“盘古龙首人身。

淮安(今泌阳县)亦必祀盘古,人类进化,近已成为学说,具有盘古庙,实考古重要史料,正不必讳言。”此外,明、清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慕盘古之名,登临盘古山吟诗作词,留下不少动人的诗篇。

如清代郑大漠所作《泌水令》:“衡门东向,泌水西流,堂闲人静,气清若秋。驾我轻盘,泛彼泌流。

四山合匝,云影悠悠。盘岚滴翠,铜筱青摇。”

又如清王以衡所作《盘岚朝起》:“一望盘山半插云,侵晨云今更氤氲。岚开四面光如淡,黛染千层影乍分。

月影星疏才报晓,烟霏雾结自成文。凝目别有香炉气,古庙嵯峨锁翠氛。”

为什么说泌阳县的盘古山区是中原地区盘古神话传说的中心呢?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曾经在《风物圈》一书中指出:围绕神话传说所形成的特殊民俗,会在传承和流布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走向,离风物传说中心最近的传说群很密集,反之渐少。那么,以此观照盘古山盘古神话群,联系去年我市完成的《中国民间故事·驻马店卷》及各县分卷中所搜集到的“盘古神话传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盘古神话传说走势图:往南方向:盘古山、桐柏、湖北往西方向:盘古山、唐河、南阳往东方向:盘古山、确山、汝南、正阳、新蔡往北方向:盘古山、遂平、西平、舞阳经查阅相关资料,盘古山区以外的地方均有一些关于盘古的神话传说,如正阳县的《玉人和玉姐》,汝南县的《滚磨与天之中》、《盗五谷》,西平县《盘古造人》,新蔡县《盘古王和扁古王》,遂平县的《盘古开天》等,一般情况下,各地均流传有《盘古开天》的神话,只是内容中的细节有所不同。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地方的盘古传说比较零星,不集中,会讲述的人员不多。同时,越是离盘。

8.三国志 魏书 辛毗传 翻译

辛毗传,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他的祖辈于建武年中从陇西东迁而来。辛毗和哥哥辛评追随袁绍。

操任司空时,征聘辛毗,辛毗未应。后来,袁尚在平原进攻他的哥哥袁谭,袁谭派辛毗找曹操求援。

曹操正要征讨荆州,军队驻扎在西平。辛毗见到曹操,转达了袁谭的意图,曹操十分高兴。

过了几天,曹操改变想法决定先平定荆州,让袁氏兄弟相互猜忌。几天以后,曹操设宴款待,辛毗见曹操脸色不对,知道有变,于是把这些情形告诉了郭嘉。

郭嘉又转告给曹操。曹操问辛毗:“袁谭可信吗?袁尚一定能被打败吗?”辛毗回答说:“识见之人不必问信与诈的问题,而只需论其形势。

袁氏兄弟,相互残杀,现在的问题不是说他人可乘虚而入,而是应合并青冀二州为一体,则可乘势平定天下。而今袁谭向您求援,其势可想而知。

袁尚见袁谭困顿,却不能攻取,说明袁尚的势力也不强大。对外进攻不利,内部谋臣不和,互相杀伐,兄弟相争,国一分为二。

连年征战,士兵铠甲里生了虱子,加之遇上旱灾和蝗灾。饥荒临头,国库空虚,行军打仗,士兵身上也无干粮,真是天灾人祸。

不管是智者还是愚者,谁见了这种情形,都知道他们会土崩瓦解。这是上天要袁尚灭亡啊!兵法称,没有粮食,即使有坚固的城堡和精锐的武装,也不能取胜。

而今若攻打邺城,袁尚不回师解救,他自己就守不住;若回师解救,则袁谭又紧跟其后。以您的声威,迎击穷困疲惫之敌,就如秋风吹落叶一般容易。

上天把袁尚这块肥肉赐给您,您不取食,反而却要攻打荆州。荆州富饶安乐,国内未有危险的变故。

仲虺曾说:‘攻取乱亡之地。’而今二袁不考虑未来,而是自相残杀,此即所谓‘乱’;居住城里的人,行军在外的人都没有粮食,此即所谓‘亡’。

二袁朝不虑夕,人心惶惶。这时您不去安抚,还想等待来年。

可来年如果收成好,他们也自知面临危亡,从此改邪归正,修行道德,您就失去用兵的机会了。而今您应顺应袁谭的请求而给予安抚,这对您来说是最有利可图的事了。

再说,四方的寇贼,没有超过河北的了。若河北之地能平抚下来,那么六军必然强盛,天下必然震恐。”

曹操首肯道:“说得对!”于是同意袁谭的请求,屯兵黎阳。第二年攻打邺城,大获全胜。

上表荐辛毗为议郎。魏文帝曹丕即位,任辛毗为侍中,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朝议修改正朔问题。辛毗认为,曹魏遵循的乃舜、禹禅让的传统,顺乎天意,大得民心。

至于商汤、周武,靠武力打得天下,因此才面临着改正朔问题。孔子说:“依据夏朝的时辰。”

《左氏传》曰:“夏朝历法合乎正统的天数(正月一日为一年之首)。”何必要向相反方向修改呢?曹丕认为有道理,就不再议及修改正朔的问题了。

曹丕想把冀州的十万户人家迁移到河南,用以充实其地。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困顿,在这种情况下,群臣认为移民不妥。

但曹丕仍坚持己见。辛毗与朝臣都要求拜见皇帝。

曹丕知道他们又要来劝谏,便极为严肃地召见了他们,群臣反倒都不敢吱声。辛毗说:“陛下要移居士民,何以生出此想法?”曹丕说:“难道你认为我的移民政策不对吗?”辛毗说:“确实不妥。”

曹丕说:“我不跟你讨论此事。”辛毗说:“您并不认为我是无能的,所以把我置于您的身边,专管出谋划策,又怎能不跟我共议此事呢?我所说决不是图私利,而是为国家着想啊。

您为何发那么大的火呢?”曹丕置之不理,站起来要进里屋。辛毗跟着走,又拉着曹丕的衣袖。

曹丕用力甩开辛毗的手,不再回头,恼怒地闯进里屋。过了很久,曹丕才出来,说:“辛毗,你抓我的衣服为何如此急切呢?”辛毗说:“如果大举移民,既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来供给他们。”

曹丕于是决定只迁移五万人家。辛毗曾跟随曹丕射杀山鸡。

曹丕说:“射山鸡是件令人快乐的事。”辛毗说:“射山鸡于您倒是十分快乐,可于我们大臣则是份苦事。”

曹丕默然不语。以后就很少出来打猎了。

上军大将军曹真在江陵征伐朱然,辛毗任军师,班师后,辛毗被封为广平亭侯。曹丕想调动大军讨伐东吴,辛毗劝谏说:“吴楚之人,很难驾御。

以道德取胜,他们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败,他们自会叛离。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

而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对您不敬的人,能长久么?从前南越尉佗称帝,公孙述号称天子,结果时间不长,要么臣服,要么被杀。为什么呢?违背大道,所以不会长久保全。

如有大德,没有谁不心悦诚服的。而今天下刚刚有所平定,土地空旷,人口稀少。

一般情况下,如果要出军讨伐,朝廷必须谋略在前。就这样,到出兵时还是要心怀忧虑,恐怕考虑不周,而今连这个起码的工作都未办理,我认为,实在无法取胜。

先帝不止一次兴师动众,但每次只是打到江边就返回。而今,军队并没有比过去增多,但还要出师,是不易取胜的。

上策应当是,依照范蠡的办法,修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国事;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抚远方的政策。如果这样,十来年以后,现在的强壮之人,那时仍年轻力壮,儿童也已长大,到时人都可以参战,百万居民,都深明正义,官兵都竭力为国奋战。

这时用。

相关
下一篇
碧君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