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汉广的

1.《诗经 汉广》的赏析

《诗经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①。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②。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一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④。

之子于归⑤,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⑥。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①姚际恒曰:“乔,高也。

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 ②毛传:“思,辞也。”

朱熹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 ③毛传:“潜行为泳。永,长。

方,泔也。”按泔也作桴,即竹木筏。

④朱熹曰:“翘翘,秀起之貌。错,杂也•;”楚,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南北皆有,又名荆,俗名荆梢。

多隆阿曰:“荆为薪木,关左有二种,俱长条,高者七八尺,其一叶微圆,花紫色,枝条柔细,皮色赤黄,可编盛物器具者,俗名紫条;其一皮黑,叶碧,叶有岐杈,花紫,实黑者,俗名铁荆条。紫条为楛类,铁荆条即楚类。”

⑤《周南•;桃夭》“之子于归”,朱熹曰:“妇人谓嫁曰归。” ⑥蒌,菊科,多年生草本。

陆玑曰:“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

桂馥曰:“陆疏云‘其叶似艾,白色’,余目验其叶青色,背乃白色,疏当云‘背白色’,疑转写脱谬。” 《诗》中的女子,有一类是可以明白见出身分的,如“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召南•;何彼铱矣》),如“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卫风•;硕人》),乃至“宗室牖下”习礼的“有齐季女”(《召南•;采苹》)。

如果“两姓之好”要求于女子的有所谓“公众的标准”,或曰“俗情之艳羡”(范家相说《硕人》),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吧。所以她们在《诗》里都有一个在旁人看来一定是十分圆满的归宿,如《何彼襛矣》,如《桃夭》《硕人》所咏。

但另有一类女子,则不然。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既不及身分地位,也不论是否“宜其家室”(《桃夭》)、“宜尔子孙”(《周南•;螽斯》),而纯是一片私心的慕恋。

至于《汉广》,更干脆不把他私许的标准说出来,只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这一类女子,我们是不知道伊之归宿的,我们只看到慕恋者在绵密的情思中建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希望。

不过,即便作“空中语”,《诗》中也没有神奇幻丽之思。《汉广》中的“汉上游女”算是略存飘忽,三家说诗于是衍生出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

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

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只是这样一来,便成了完全的神话,虽然此中的幻丽也很美,但离《汉广》则已经很远。

游女虽然不是神女,却是神女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不可求思”,不是怨恨也不是遗憾,万时华曰“‘不可求’,语意平平,着不得一毫意见,如言欲求之不得,则非诗人言;昔可求而今不然,则非游女”,是也。

然而无怨无憾的“不可求思”,却正是诗情起处。戴君恩曰:“此篇正意只‘不可求思’自了,却生出‘汉之广矣’四句来,比拟咏叹,便觉精神百倍,情致无穷。”

贺贻孙曰:“楚,薪中之翘翘者,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此解得之。盖汉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归’接之,此时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归,凭空结想,妙甚妙甚。

至于愿秣其马,则其悦慕至矣,却不更添一语,但再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以见其求之之诚且难而已。盖‘汉广’四句乃深情流连之语,非绝望之语也。”

“凭空结想”、“深情流连”,所见透彻。江永、汉广,全是为“不可求思”设景,则刈楚、刈蒌,秣马、秣驹,自然也都是为思而设事。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句由《汉广》脱胎,但《汉广》却没有如此之感伤。

《诗》有悲愤,有怨怒,有哀愁,却没有感伤。这一微妙的区别,或许正是由时代不同而有的精神气象之异。

而《汉广》也不是“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的无奈。实在说,这里并没有一个“两相视”,《汉广》没有,《关雎》《东门之池》《泽陂》《月出》,这样的一类诗中,都没有。

这里似乎用得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但它却与道德伦理无关,而只是一份热烈、持久、温暖着人生的精神质素。《诗》写男女,最好是这些依依的心怀,它不是一个故事一个结局的光明,而是生命中始终怀藏着的永远的光明。

它由男女之思生发出来,却又超越男女之思,虽然不含隐喻,无所谓“美刺”,更非以微言大义为为政者说法,却以其本来具有的深厚,而笼罩了整个儿的人生。

2.汉广,谁进来翻译一下诗经里那个汉广,谁知道,翻译一下

汉 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注释 诗人追求汉水游女,终于失望的恋歌.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思:语助.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游女:汉水之神.江:江水,即长江.永:水流长也.方:桴,筏.翘翘(音桥):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错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刈(音义):割.楚:灌木名,即牡荆.归:嫁也.秣(音莫):喂马.蒌(音楼):蒌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驹:小马.译 文 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3.诗经

诗经—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赏析: 本诗描写一位男子爱上一位江上往来的姑娘,但是追求失望, 诗中充满了深深地叹息和徘徊瞻望。

诗中反复以乔木不可休与江 汉不可渡,比喻游女不可求,第二、三节又写他的幻想,寄托着 内心热烈的向往,而面对不可得的现实,更增强了失望的无可奈 何,尤其感人。 诗经释义——汉广 作者:逍遥法道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 = 氵+廿+中+夫=氵+革+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老子》”,此或可为此处‘氵’旁之所出也。

‘廿’于古文意为‘二十’,正是字象两个‘十’字相连也,意为双实,是双成就也,两个可纵横衍化,是谓其多也。 ‘中’字位于‘汉’字之中节,是有中有节也,故可意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此当为其大蕴所在,是寓意于其胸襟也。

夫 = 大+十 。俗谓‘大丈夫’,乃‘夫’字成字之蕴也。

‘大’位于字之内底,道之大,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此独以内之‘大’微明之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是谓“自强不息”,“修身为本”,“本立而道生”故成其大也!‘十 = 丈’,是造化之端也;古人‘总角’之说当同于此也。‘夫’字,下立地则两足尊,上顶天则穿,是顶天立地之象也。

‘革’乃革新之谓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引自《大学》〕 ‘大’此同于上‘夫’字之解,然不妨深其一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广 = 广+黄 = 广 + 艹 + 一 + 由 + 八 ‘广’字字形:上一点象其一也,万法归一,万道源一!一横乃象于空间也,眼前一切平平也;一撇乃象时间,过程必曲折,是为斜也;时空之交织,是为广博之宇宙! ‘黄’,【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周易、坤卦》】,依于此可知,‘黄’字道义乃坤道之盛者也,是更始于大化也。

‘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为此之蕴也;是内修之至道也。 ‘由’,据孔圣之言“观其所以,察其所由,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可知,由乃形迹之始踪。

由字有田字之经纬,是井然成序也。出经纬而行,进取也,是为由字与田字之别也。

‘一’,此象平也,是谓所由至虚平若无端而不可察,是得道之至也。 ‘艹’,此乃双纵横共衍,是繁盛之意也。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与‘汉有游女’比兴相射类也,当同参之。以‘南有’为‘难有’,以‘汉有’为‘罕有’;是谓其希贵也!乔木乃高木,众之所趋,众之所伐,其成难得;游女乃闲适清高、自得而不拘,众之所爱,众之所求,非俗道可得也。

不可休息,谓不可作休养生息之求,以其难保,当易道而成之。(心自为息,音同于私,是谓不可作自私一我之求也。)

不可求思,同上,谓不可以霸道成之,反于大男人主义者是也。心田为思,是以轨辄设想成就,是为拘束。

唯当与之同游,比冀双飞是也。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谓游泳永远游不尽汉水之广!泳,一意游泳之泳,一意久长之永,是非长久之计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当谓归而造船,于游女则谓来上我的船,于下诗中之马与驹正合此意。

思,乃此诗之眼也,谓其正思,而得无邪也哉!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船筏之利亦行不尽之长江之水!永,一谓源远流长,一谓万古长存、川流不息,反衬之,人有生老病死!于此当谓寻源归本,返朴归真,于游女则谓与我同到长江之源吧,是为下文之楚与蒌本无所谓有也。

方,一谓舟筏,一谓轨辄、礼矩,衍为困阻于自由大道之一切也,一谓伐,伐困阻之一切。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 众多抵触之荆楚也,其若生羽而能。

4.诗经汉广是什么诗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⑦秣(mo):喂马。 ⑧蒌(lou):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

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5.求《诗经》中《汉广》和《汝坟》两篇的解释和赏析

汉广译文南山乔木大又高, 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这是一首恋情诗。

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

清陈启源《毛 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 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 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

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

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

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 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 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

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 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

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二、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 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

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 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

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 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 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 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

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另。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甲》,引《说文》等,证“薪”为“草薪”,而非“木薪”。

录此备考。如此,则“薪”之“楚”、“蒌”可以秣马、秣驹。

汝坟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妻子劝勉逃难回家的丈夫。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枝条,不见我的男人,饥肠辘辘般难受。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残。

6.如何赏析诗经《汉广》

《诗经 国风 周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抒情的青年樵夫,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以如愿,情丝缠绕,面对江水,唱出了这首动人的歌曲。古人云:“去忧莫若乐”。面对涛涛江水,高歌一曲,解除心中的烦恼、忧愁。也只有高歌一曲,才能解忧。

7.诗经汉广是什么类型诗

登哥35718 :你好。

《周南 汉广》:一樵夫在江边偶见游女,顿生倾慕,可是却求之不得。现在,那个女子就要出嫁了,连送亲的马匹都准备好了。樵夫隔江相望,伤心已极,因作此诗。

该诗篇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

8.《诗经 汉广》的赏析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

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

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

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拓展资料: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

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

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相关
下一篇
礼俗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