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哪一部作品不是清代研究《诗经》的著作d《诗经》 “小康”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 .可见,“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小康的说法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的一个 词汇,则见于《礼记·礼运》中引证孔子的一段话里面提到的.孔子在年底参加完蜡祭之后,登上门楼,喟然叹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到了清末,康有为提出大同思想,还写了《大同书》.其实,孔子的小康也好,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也罢,都只讲到社会秩序,而没有涉及经济生活,只能算作小康的经济理想. 2.清朝以前的古诗,最好还有赏析.数量吗 多多益善啦鹿柴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3.唐朝一、关于“帆”的诗、词句: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刘禹锡 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望江南》 温庭筠 唐 二、关于“舟”的诗、词句: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李白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刘禹锡 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如梦令》李清照 三、关于“云”的诗、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杜甫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杜甫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四、关于“花”的诗、词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孟浩然 唐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南宋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志南和尚 南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孟浩然 唐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唐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唐 8、无可奈何花落处,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晏殊 北宋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莲花: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 南宋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宋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李清照 南宋 关于“菊花”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朝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李清照 南宋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东晋 五、关于“草”的诗句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 唐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前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 唐 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清平乐》辛弃疾 宋代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唐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唐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 东汉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草》白居易 唐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孟郊 六、关于“树”的诗词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观沧海》 曹操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孟浩然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崔颢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刘禹锡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关于“柳”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宋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志南和尚 宋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唐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杜甫 唐 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七、关于“月”的诗、词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李商隐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王维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王昌龄 八、关于“雨”的诗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宋代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季北》李商隐 唐代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季北》李商隐 唐代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 南宋 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浣溪沙》苏轼 宋 6、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唐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风雨大作》陆游 宋 8、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4.哪个版本的诗经比较好《诗经》我推荐中华书局的《诗经注析》,内面有字音,音韵辨析,分章断句,运用现代的新型思想进行赏析,大胆抛掉了古代大多数简单的“美刺”等伦理教化似的观点,这是十分好的,所以诗经版本尤其注意,因为古代很多版本对诗经的分析十分牵强,例如《关雎》硬是被毛氏(古代最权威的诗经解本)说成是“美后妃之德”,这样的观点你能接受么?例外《诗经注析》也能合理吸收古代诗经赏析的经典观点,每篇开头有一个主题的介绍,使读者对诗经篇目大致有个总体的把握,还有一些故事或是背景的介绍,但排版是繁体右排本的。共两本,价格有些贵,大概60左右吧。 例外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是中华书局的一个分支,后来分立出来的,它的诗经基本是参照中华书局的,却大肆删减,采用现代白话体,适合只想随便看看的。 万卷出版社的《诗经》注音很好,比较麻烦的字都直接在字上面注音,字体很突出,版本质量居中,价格很经济。18元 其他版本我也翻过一些,觉得论质量上乘皆不如中华书局的《诗经注析》,论经济实用价值又不如万卷出版社的《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