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兮字的古诗词《兮》读音[xī] 。 带有兮字的古诗词: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详细释义: 1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例如: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 《绿衣》 诗经·国风·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4 〈助〉 啊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诗·周南·葛覃》 5 悲兮(非常悲伤)、惨兮(非常惨)、烦兮(非常烦恼)。――潮州话 常用词语:归去来兮、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2.必兮相语,若兮相言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想要有什么沟通还是需要张口进行交流。 出自:春秋战国的《诗经》 原文: 心兮相语,若兮相言。 译文: 心与心之间如果没法沟通,如果想要交流那就张**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3.出自于诗经的语言有哪些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1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亮的白色骏马,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咀嚼着青草 ,有那样一个人 ,如玉般,干净,透明,澄澈 。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们定下了生死想爱的契约,无论分分合合(阔,分别阔别),牵了你的手,就要和你一起到老。 18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1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差不多就这些吧!! 4.“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出自《伐檀》,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民歌。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作者无名氏。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如下: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栽秧割稻你闲瞅,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别人打猎你抄手,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无功把禄受!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砍来放在大河旁,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下种收割你不忙,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上山打猎你不帮,凭什么你家鹌鹑挂成行?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注释如下: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扩展资料: 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 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伐檀 5.诗歌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 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 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 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显得回环往复, 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 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 “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 举不胜举。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 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 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 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而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在小 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 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 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 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 中对语气词的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 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 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 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