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滑冰的诗词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 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 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 我最 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 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 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 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 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 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 句在写人。 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 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 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 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 深深吸引。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 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 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 他 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 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 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 留下清白在人间。 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 做人。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石灰吟》。 2.儿歌一九二九冰上走各地九九歌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 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3.融冰 现代诗歌融冰 河里无浪, 水上无波, 冰冻,冰冻, 冻成了一片寂寞。 这里不是冰箱, 冰冻什么? 解除封锁, 打破寂寞, 一旦分割, 变得鲜活。 每个银色的舢板上, 都有个春娃娃打坐。 钓湖中的薄冰, 已经消失, 湖畔的老柳树, 垂下了根根钓丝。 鱼儿来了, 围着钓丝游戏。 柳树啊柳树, 快快把钓竿扬起。 和风吹来, 钓丝荡来荡去。 老柳树摇着头说: 我只钓春天,并不钓鱼。 4.关于冰雪历史文化的诗歌关于冰雪的古代诗歌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8、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10、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