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关于相思《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水矣,不可方思。《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雄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王凤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陈凤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陈凤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桧风羔裘》: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豳风 东山》: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今,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 2.诗经中有哪些篇目表现了女性的独立反抗意识1、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 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 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 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 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 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 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彩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 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 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 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 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达到了48152人。 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女。 3.以“李娟”二字拆开来写一首思念李娟的诗句疏钟残漏 笙管早歇 恁愁凝、静夜不堪眠 待寻芳(“芳”代指思念的人) 须趁淡黄月 漫踏着 疏影一枝斜(指月光下的梅树影子) 丽女婵娟 恰在月边(“月”边着“女”,再与“满口内念着采葛篇”里的“口”相联系,为“娟”字) 多情小子 但守在孤木下相见(“木”下着“子”为“李”,“小子”为旧时自称谦词) 满口内念着采葛篇(“采葛篇”指《诗经》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那一首,表达你的思念) 田上心间(即“思”字) 也难托鱼雁(“鱼雁”代指信使) 秋心一片(“秋心”即“愁”字) 可曾传鹊仙(“鹊仙”代指牵线搭桥、传递相思的使者) 情到浓时亦难言 这相思何时能遣 没有按您的要求写成诗词,因为感觉这“拆白道字”法写成这种类似于戏曲词的形式更朗朗上口。 4.1、描写乡村的诗句 2、描写寺庙的诗句 3、描写桃花的诗句 4、描写梅《乡村四月》翁卷(宋)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唐·常建《题破册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岁寒三友(题画诗)陶行知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震动昆仑第一峰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诛仙诗经怪坐标动时间:每天午12:20开始,晚上8:00定时开始,持续2小时。 在15线固定刷新活动地点:河阳跑路中发现了这个怪,咋一看以为那个红名,穿的这么华丽站在路边,从后面看衣服还是满华丽的,于是就想看下她穿的啥衣服,一点之下才知道原来就是活动中的诗怪。每一只名字都是一句诗句,杀死怪后,会得到与怪物名称相同的诗集,收集成套的诗句,可以到NPC吕文才那里领取奖励。 奖励是10Y和文采值,2句的诗是5文采,3句是10文采,4句是20文采,有些特定的诗还能奖励称号还有随机的奖励,一个宝箱里面是一本书,也是随机.本草纲目,增加10个精制小还丹黄金屋,增加金钱MS50T大学,增加金钱25Y镜花缘,增加情缘值50石头记,增加情缘值280武穆遗书,增加忠义值250三国志,增加忠义值1000青云游记,增加青云门派贡献250须弥道,增加天音门派贡献250蛮荒神殿起源,增加鬼王门派贡献250下面是部分诗的坐标,MS分2次刷,刷的次数也不一样尊号:心有千千结 心似双丝网 河阳西郊-5,136中有千千结 帝后竹林-38,164尊号:天地绝恋山无棱江水为竭 河阳 90,220冬雷震震夏雨雪 河阳 90,210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河阳东郊295,215尊号: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 河阳 246,187心有灵犀一点通 洪川上游173,210尊号:一树梨花压海棠鸳鸯夜里成双夜 河阳 268,179一树梨花压海棠 125,210尊号:牛郎(男)织女(女)天阶夜色凉如水 河阳西郊-3,136坐看牵牛织女星 河阳 15,101尊号: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河阳西郊-50,63相逢何必曾相识 河阳西郊-33,34尊号:好色君王春宵苦短日高起 河阳东郊306,-45从此君王不早朝 河阳东郊332,61尊号:同命鸳鸯得成比目何辞死 河阳东郊409,39愿作鸳鸯不羡仙 河阳东郊248,132尊号:色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河阳东郊321,-78色不迷人人自迷 河阳东郊387,-57尊号:一心一意愿意得一心人 帝后竹林-69,136白头不相离 河阳东郊329,130尊号:一片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 河阳东郊314,41一片冰心在玉壶 河阳东郊327,19尊号:夜不归宿今宵酒醒何处 河阳南郊103,21杨柳岸晓风残月 河阳南郊120,-109落魄江湖载酒行 帝后竹林-33,129楚腰纤细掌中轻 河阳西郊30,165花谢花飞飞满天 河阳东郊350,20红消香断有谁怜 河阳东郊337,18游丝软系飘香榭 河阳东郊313,-14落絮轻沾扑绣帘 河阳东郊263,26有花勘折直须折 河阳东郊364,193莫待无花空折枝 河阳东郊397,128去年今日此门中 河阳东郊256,110人面桃花相映红 帝后竹林-44,96赵瑟初停凤凰柱 河阳东郊352,21蜀琴欲奏鸳鸯弦 河阳东郊242,53天生我材必有用 河阳东郊380,182钱金散尽还复来 河阳东郊314,155霜禽欲下先偷眼 洪川上游234,175粉蝶如知合断魂 帝后竹林-34,129犹抱琵琶半遮面 河阳西郊3,102千呼万唤始出来 河阳西郊73,97美人卷珠廉 洪川下游-41,-57深坐凝蛾眉 洪川下游240,9月上柳梢头 河阳西郊21,177人约黄昏后 河阳南郊69,-103葡萄美酒夜光杯 河阳南郊84,-37欲饮琵琶马上催 河阳南郊127,-56相恨不如潮有信 河阳南郊66,-55相思始觉海非深 河阳南郊80,-17锦瑟无端五十弦 河阳 262,167一弦一柱思华年 河阳东郊295,153结发为夫妻 河阳南郊-7,-62恩爱两不疑 河阳南郊159,-40停车坐爱枫林晚 河阳西郊35,57霜叶红于二月花 河阳南郊30,-10雁也过 河阳南郊-12,55正伤心 河阳南郊10,-18却是旧时相识 河阳南郊74,17所谓伊人 河阳南郊52,-110在水一方 河阳南郊58,26在天愿做比翼鸟 河阳东郊230,72在地愿为连理枝 河阳东郊324,6有缘千里来相会 河阳东郊328,192三笑徒然当一痴 帝后竹林-53,153相思似海深 河阳东郊319,101旧事如天远 河阳南郊19,-82唱罢秋坟愁未歇 河阳东郊233,34春丛认取双栖蝶 河阳东郊356,-87笑渐不闻声渐消 河阳东郊325,-51多情却被无情恼 河阳东郊273,-10相见时难别亦难 洪川上游237,194东风无力百花残 河阳东郊348,120只愿君心似我心 河阳东郊405,106定不负相思意 河阳东郊287,94昨夜雨疏风骤 河阳西郊56,60浓睡不消残酒 河阳南郊77,46请君试问东流水 河阳西郊-1,18别意与之谁短长 河阳南郊127,-56羌笛何须怨杨柳 河阳南郊108,18春风不度玉门关 河阳南郊88,-34天涯地角有穷时 河阳南郊72,12只有相思无尽处 河阳南郊105,-105 江水不深山不重 河阳南郊74,10人生无物比多情 河阳南郊95,11桃花尽日随流水 河阳城153,177洞在清溪何处边 洪川上游210,213。 6.中国名句(比如论语,诗经等)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7.请帮忙分析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三国时期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三曹的诗歌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文学清俊通脱,语言直抒胸臆,是当时建安文化的代表哦.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 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 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 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 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 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 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 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