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晞露诗经

1.诗经带曦若的句子

尚书:乃命曦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敬授人时

东曦既驾——《聊斋志异·促织》

◎ 曦

燨 xī

〈名〉

(1) (形声.从日,羲( xǐ)声.本义:太阳,阳光)

(2) 同本义 [sun]

东曦既驾——《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曦月(日月);曦车(曦轩.曦和所驾之车.指太阳);曦景(阳光);曦微(阳光微弱)

(4) 通“羲” [Fu xi].如:曦和(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2.急

经 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

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湛露 【题解】周王宴饮诸侯。

【原文】 湛湛露斯1,匪阳不晞2。厌厌夜饮3,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4。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5。显允君子6,莫不令德7。

其桐其椅8,其实离离9。岂弟君子10,莫不令仪11。

【译文】 浓浓的夜露呀,不见朝阳决不蒸发。 和乐的夜饮呀,不到大醉决不回家!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繁茂芳草。

和乐的夜饮呀,宗庙里洋溢着孝道。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枸杞酸枣。

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 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

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看上去无不风度优美。 【注释】 1.湛湛:露清莹盛多。

斯:语气词。 2.匪:通"非"。

晞:干。 3.厌厌:一作"懕懕",和悦的样子。

4.宗:宗庙。载:充满。

考:通"孝"。 5.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

6.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明;允,信。

7.令:善美。 8.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

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9.离离:犹"累累"。

10.岂弟(kǎitì):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11.仪:仪容,风范。

【赏析】 《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

至于所宴饮之诸侯为同姓还是兼有异姓,前人尚有争议。从《小雅·六月》的《小序》有“《湛露》废则万国离矣”来看,似应兼同异姓而言;唯诗中明明有“在宗载考”,古“考”“孝”多通用,而“宗”则不论解“宗庙”或“宗族”,总属同姓,可见诗本同姓贵族的宴饮诗,约春秋时已用为天子宴飨诸侯的乐章。

还有一说是“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因上下文缺乏照应,不可从。 《湛露》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现在,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夏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难道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

我们认为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

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本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3.诗经 行露 翻译

即便使我入牢狱,打官司。

3、夙夜:早夜?谁谓女无家:讼,穿我屋和速我狱同是侵害。第三章一、二句和三?只怕晨露湿我身。

5?何以速我讼?谁说你还没成家?虽然使我遭诉讼,似比喻不犯法就不怕刑罚?何以穿我墉。以上三句是说只要不在早夜走路就不怕露水。

2?为何害我见官家、谓。 谁言麻雀没有嘴。

狱?如何在我墙上爬,女子有夫叫做“有家”。“室家不足”是说对方要求缔结婚姻的理由不足。

8、墉(庸yōng)?如何穿入我屋中?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何以速我狱! 谁言老鼠没有牙,要想娶我 万不能:墙?谓③行多露、四句的关系虽不是很贴切的比喻却是很自然的联想,因为有角和有家同是有原文、角(路lù):鸟嘴?谁说你还没成家,要想娶我 万不从:同“畏”。与下文“谁谓”的“谓”不同义: 道上露水湿纷纷。

谁谓雀无角、家:夫家。 6、速:招致。

注释: 1、厌:“湆(泣qì)”的借字。湆浥(意yì):湿貌:通“汝”。

参考译文,就是夜未尽天未明的时候。“穿屋”、“穿墉”比喻害人的行为。

女(汝rǔ)、室家:犹“夫妇”,男子有妻叫做“有室”。 7。

难道不想行五更?何以穿我屋: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为何害我见官家。

第二章的第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关系同此。 4。

行(航háng):道路?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谁谓鼠无牙?谁谓女无家。

4.《关雎》(诗经)

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5.根据诗文的描述,《诗经·小雅·湛露》属于以下哪一种类型的诗歌

S亲友团033 :你好。

《诗经 小雅 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周天子夜宴诸侯的乐歌。《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这首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