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楚辞艺

1.比较论述《诗经》与《楚辞》的艺术差异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

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

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文中作者思绪驰骋:“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为余驾飞龙兮,亲瑶象以为车。”

让飞龙为自己驾车,以象牙美玉作车,想象是何等的开阔与大胆!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用以概括楚辞的艺术特点,是极其恰当的。

作一个比较,《诗经》无论记事、写物、抒情,都是确确实实、言之有物的。楚辞看似言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

《诗经•卫风•硕人》写美人用了这样一段话:“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蝍,齿如槬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谓美极,写实的手法也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具体物象手、肤、颈、齿、眉、目等的描写,勾勒出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

我们再看看楚辞中对湘夫人的描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完全凸现了一个“虚”,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诗经》与《楚辞》在艺术风格上得差异便可见一斑。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

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

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诗歌史。

2.《诗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 类别。 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于《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所触发 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 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 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 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 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瓤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0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 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 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功不可没,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楚辞》《诗经》取名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380524340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

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用古代诗文中的典故起名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

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1.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3.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5.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7.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9.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11.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13.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

4.诗经和楚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千字左右)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这个不错吧,山大的,紧扣袁本!给点分吧!

5.简述《诗经》和《楚辞》的差异

《诗经》分为风雅颂,含盖了周朝及中原各列国的作品,大部分源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文学;《楚辞》流行于楚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的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派。

《诗经》是官方采集各地民歌汇集成册,带有一定的政治说教色彩;;《楚辞》主要是屈原抒发个人情感,创作加工而成的。

《诗经》的风格以写实为主,多用“比兴”是他的特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抒情与丰富的想象是他的特征。

《诗经》成出较《楚辞》早300年。

6.诗经 楚辞 中的句子给兔宝宝取名 女 姓宋 各位有才之人来 说明出处

女孩名:

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

1.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2.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3.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4.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5.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6.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7.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9.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10.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11,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2.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13。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14.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名字仅供您参考,取舍请便,谢谢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