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十七篇

1.论语第十七篇翻译

第十七章·阳货篇本篇共26章。

原文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原文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原文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2.论语第十七篇翻译

第十七章·阳货篇

本篇共26章。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翻译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3.《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本名《诗》,又名《诗三百》, 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约编成于春秋中叶,产生于今陕、晋、豫、鲁、鄂等地'反映500年间社会现实。

共三百零五 篇,分“风” “雅” “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 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国 风》部分,学者一般认为是民间诗歌,多揭 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人民的劳动和爱情, 最有价值。《雅》《颂》部分,或宴会乐歌,或祀 神祭祖,虽也有些暴露时政之作,但以歌功 颂德、宣扬天命为多。

形式以四言为主,杂 以三五六言,也有七八言等。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其优秀篇章,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毛诗》 为古文诗学,魏晋以后通行,有汉代郑玄的《毛 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清代 陈奂的《诗毛氏传疏》。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则杂采《毛诗》《郑笔》,间有三家诗义。《诗 经》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 影响。

4.请问该怎么读诗篇Psalms啊,我读到17篇好难读下去啊

这都取决于你读《诗篇》的目的。

如果只是为了理解各篇诗篇的字面意思,那么传统的做法是阅读《诗篇》的注释,要是能读外文,这方面的书多得是,个人比较推崇的是司布真(C.H. Spurgeon)的《大卫宝藏》(The Treasury of David,即诗篇的注释),港台似有汉译。 如果是为了灵修,不妨专门挑选几篇自己特别喜欢或者对你而言灵意清楚的,比如第23篇,轮流反复吟诵,而不必一篇篇读下去。

如果还为了欣赏语言之美和风格之高古,那么我建议你去选读吴经熊汉译的圣咏,最好熟读乃至能背诵。 还有一种我曾经试过的方法,对你或许也有用,就是多找几种外文译本,挑选你觉得难理解或特别有味道的诗篇,尝试将之译成汉语,无论是白话语体,还是古体诗(乐府歌行之类,近体哪怕连章都太拘束),这样对你增加了解很有好处。

5.给我17篇 古文翻译 要短的

够用的吧:(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