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有哪些描写人物如果我计算不错的话是152种野生植物 一、草本植物 (一)粮食作物 【麦】《鄘风•桑中》、《鄘风•载驰》、《王风•丘中有麻》、《魏风•硕鼠》、《豳风•七月》、《大雅•棫朴》、《鲁颂•閟宫》。 【稻】《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閟宫》。 【稌(稻谷)】《周颂•丰年》。 【重穋(亦作“种稑”两种谷物)】《豳风•七月》。 【梁(高梁)】《唐风•鸨羽》、《小雅•黄鸟》。 【黍】《王风•黍离》、《魏风••••••硕鼠》、《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黄鸟》、《小雅•信南山》、《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小雅•黍苗》、《周颂•丰年》、《周颂•良耜》、《鲁颂•閟宫》。 【稷(通称为谷或为粟)】《王风•黍离》、《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周颂•良耜》、《鲁颂•閟宫》。 【粟(小米)】《小雅•黄鸟》、《小雅•小宛》。 【秬(黑黍)】《大雅•生民》、《鲁颂•閟宫》。 【秠(黍的一种)】《大雅•生民》。 【穈(赤梁粟)】《大雅•生民》。 【芑(白梁粟)】《大雅•生民》。 【菽(大豆)】《豳风•七月》、《小雅•小宛》、《小雅•小明》、《小雅•采菽》、《大雅•生民》、《鲁颂•閟宫》。 【苴(麻子)】《豳风•七月》。 (二)挺水植物 【荇菜(莕菜)】《周南•关雎》。 【藻(杉叶藻)】《召南•采苹》、《鲁颂•泮水》。 【苹(浮萍)《召南•采苹》 【蒲(香蒲)】《陈风••••••泽陂》、《小雅•鱼藻》、《大雅•韩奕》。 【蕑(泽兰)】《郑风•溱洧》、《陈风•泽陂》。 【荷华(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陈风•泽陂》。 【菡萏(荷花)】《陈风•泽陂》。 【藚(泽泻)】《魏风•汾沮如》。 【蓼(水草)】《周颂•小毖》、《周颂•良耜》。 【葭(芦苇)】《卫风••••••硕人》。 【苇】《卫风••••••河广》、《小雅•小弁》、《大雅•行苇》。 【菼(荻)】《卫风••••••硕人》、《王风••••••大车》。 (三)纺织纤维植物 【麻】《王风•丘中有麻》、《齐风•南山》、《陈风•东门之枌》、《陈风•东门之池》; 【葛】《周南•葛覃》、《邶风•旄丘》、《王风•采葛》、《魏风•葛屦》、《唐风•葛生》; 【纻(纻麻)】《陈风•东门之枌》; (四) 瓜菜植物 【瓜】《豳风•七月》、《小雅•信南山》、《大雅•绵》、《大雅•生民》。 【芹】《鲁颂•泮水》。 【卷耳(苍耳)】《周南•卷耳》。 【蕨(蕨菜)】《召南•草虫》、《小雅•四月》。 【葑(蔓菁)】《邶风••••••谷风》、《鄘风•桑中》、《唐风•采苓》。 【菲(萝卜)】《邶风••••••谷风》。 【荠(荠菜)】《邶风••••••谷风》。 【葵(葵菜)】《豳风•七月》。 【茆(莼菜)】《鲁颂•泮水》。 【荼(苦菜)】《邶风••••••谷风》、《豳风•七月》、《豳风•鸱鸮》、《大雅•绵》、《周颂•良耜》。 【苦(苦菜)】《唐风•采苓》。 【瓜苦(苦瓜)】《豳风•东山》。 【匏(葫芦)】《邶风••••••匏有苦叶》、《大雅•公刘》。 【壶(葫芦)】《豳风•七月》。 【瓠(葫芦)】《小雅•瓠叶》。 (五)其它草本植物 【竹】《卫风•淇奥》、《卫风•竹竿》、《小雅•斯干》; 【芣苢(车前草)】《周南•芣苢》。 【蓫(羊蹄菜)】《小雅•我行其野》。 【蒌(蒌蒿)】《周南•汉广》。 【葍(小旋花)】《小雅•我行其野》。 【莪蒿(抱娘蒿)】《小雅•谷风》。 【莪(萝蒿)】《小雅•菁菁者莪》。 【蔚(牡蒿)】《小雅•蓼莪》。 【茑(常绿寄生灌木名)】《小雅•頍弁》。 【女萝(松萝)】《小雅•頍弁》。 【蘩(白蒿)】《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出车》。 【薇(野碗豆)】《召南•草虫》、《小雅•四月》、《小雅•采薇》。 【白茅】《召南••••••野有死麇》、《小雅•白华》。 【荑(白茅)】《邶风••••••静女》、《卫风••••••硕人》。 【苓(甘草)】《邶风••••••简兮》、《唐风•采苓》。 【唐(菟丝子)】《鄘风•桑中》。 【蝱(贝母)】《鄘风•载驰》。 【芄兰(夏藦)】《卫风••••••芄兰》。 【谖草(黄花草或忘忧草)】《卫风••••••伯兮》。 【蓷(益母草)】《王风••••••中谷有蓷》。 【萧(艾蒿)】《王风••••••采葛》、《曹风••••••下泉》、《小雅•蓼萧》、《小雅•小明》、《大雅•生民》。 【艾】《王风••••••采葛》。 【游龙(荭草)】《郑风•山有扶苏》。 【蔓草】《郑风•野有蔓草》。 【茨(蒺藜)】《鄘风•墙有茨》、《小雅•楚茨》。 【蓬(蓬草)】《卫风••••••伯兮》。 【莫(酸迷)】《魏风•汾沮如》。 【蔹(五爪龙)】《唐风•葛生》。 【荍(锦葵)】《陈风•东门之扮》。 【菅(菅草)】《陈风•东门之扮》、《小雅•白华》。 【苕(鼠尾)】《陈风•防有鹊巢》。 【稂】《曹风•下泉》。 【。 2.诗经的6义是什么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3.诗经中形容句子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1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亮的白色骏马,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咀嚼着青草 ,有那样一个人 ,如玉般,干净,透明,澄澈 .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们定下了生死想爱的契约,无论分分合合(阔,分别阔别),牵了你的手,就要和你一起到老. 18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1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4.“诗经六义”指什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5.《诗经》中的“六义”指什么《诗经》“六义”指的是凤、赋、比、兴。 雅、颂。关于这一点的最 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 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把“六诗”称为“六义”, “故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 中,风、雅、颂这三个是就诗的内容而言;赋、比、兴,说的则是表现手 法。 赋就是把诗人的感情或相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借一 个事物来作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兴就是触物兴 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常在诗的开头用兴的手法引出后 文,这样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 “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