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十五 独无燕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学者奉为经典前称为“诗”、“诗三百”。收入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作品都是配乐的唱词。最初的编辑者可能是朝廷的乐官。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乐调,又称国风,就是各诸侯国土风歌谣,大多为民歌,富有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诗经》中最重要部分,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计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计105篇,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计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各部分产生的年代很难具体确定,大体上说,《周颂》全部和《大雅》大部分为西周初期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为西周后期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从《诗经》的内容看,雅诗和颂诗虽然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如周颂中《武》、《桓》、《臣工》、《丰年》等篇对武王灭商的颂扬,对春夏祈谷、秋冬谢神的祭歌,展示了当时的历史画面和生产情形;大小雅中的不少诗篇,如《生民》、《公刘》等篇,不只单纯颂扬祖先与神,开始注意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后期的诗作艺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不仅篇幅加大,句法整齐,语言通畅,而且比喻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采薇》、《何草不黄》等篇)。《国风》中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2500年前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如《七月》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血泪生活;《伐檀》描写了伐木者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愤怒斥责;《硕鼠》更把那些剥削者比作大老鼠。《式微》、《击鼓》、《扬之水》等诗篇还反映了劳动人民负担的沉重的徭役、兵役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歌占有较大的篇幅,既有反映妇女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不合理婚姻带给她们的痛苦(《谷风》、《氓》),也有表现青年男女健康、乐观的恋歌(《溱洧》、《静女》、《木瓜》等篇)。此外,不少民歌是揭露、讽刺诸侯贵族之作,尖锐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秽行,鞭挞了他们的丑恶灵魂。《国风》不仅表现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以其简朴的语言描写,朴素生活画面的展示,大量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前人概括的《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作的生动性、鲜明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语言的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也使诗歌有了较大的艺术效果。《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使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诗经此诗作意,序称:“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详之曰:“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所以,这首诗是庄卫公妻子庄姜送庄卫公之妾戴妫时所作,出自《诗经秋风》。辛弃疾的《贺新郎》中就有“看燕燕,送归妾”之语。 《燕燕》实中有虚的深婉曲折、情思无限了。 释义: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②毛传:“之子,去者也。归,归宗也。远送过礼。于,於也。郊外曰野。”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於’犹‘之’也。”③飞而下曰颉,飞而上曰颃。颉颃,即顾盼翱翔。④将,朱熹曰“送也”。伫立,毛传曰“久立也”。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点评: 诗以燕燕起兴,其意只在燕燕如此,人何不然。而燕燕原是常见之鸟,其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之象,乃人人眼中心中可见可感,则它可以是天然凑泊的眼前景致,又何尝不可以是写情寄意所谓“拟容取心”的意中之象。 3.《诗经 燕燕》全文翻译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之子于归,远于将之4。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5。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7,其心塞渊8。终温且惠9,淑慎其身10。 先君之思11,以勖寡人12。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 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 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 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 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 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 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