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德容的成语二三其德 【近义】三心二意 【释义】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用例】我旧许甘家二郎,因家贫远途,遂绝耗问。近方归,复闻郎家~,背弃前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 德高望重 【近义】众望所归、年高德劭 【反义】无名鼠辈 【释义】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用例】龚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续孽海花》第四十回) 2.荣德二字出自诗经那一句你好,朋友, 很高兴为你解答。 无锡梅园,全名无锡荣氏梅园,1912年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始建,主体建筑诵豳堂则是1915年由荣德生从无锡胡埭一秦氏住宅移建到梅园,1916年落成。荣先生取《诗经·豳风》种庄稼艰辛劳作之意用为堂名,该处是荣德生接待贵宾的客厅。而此时,对联的作者左宗棠已在福州病故30周年矣,何来为梅园挥毫之说?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3.诗经反映哪些儒家思想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的政治标准。 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 如果说,《采薇》等通过兴、观而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话,那么《秦风·无衣》则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参考 ?si=1 4.读《诗经》,感觉古人的感情,生活,比现在人更真实,情更真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 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 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 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 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 《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 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 (1)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 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 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的政治标准。 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 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 5.有德字的诗句 诗经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6.诗经关于七夕的1.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4. 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5.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6.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7.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唐·刘言史《七夕歌》 8.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9.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11.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4.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5.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16.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7.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19.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 孟浩然《他乡七夕》 20.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插上几根枯草,说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21.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23.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4.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 李贺《七夕》 25.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7.清朝妃敬,德,蓉,贤妃的须序清朝顺治年间妃位的秩序还不完善,所以并没有出现德妃敬妃和蓉妃,顺治年间的静妃是废后博尔济吉特氏,贤妃是董鄂妃,佟妃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康熙年间妃子的顺序才定下来,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淑妃 德妃 贤妃 惠妃 丽妃 华妃 妃 侧妃 嫔 (顺仪 顺容 顺华 、修仪 修容 修华 、充仪 充容 充华 ) 贵人 常在 答应 秀女 清朝并没有蓉妃以及蓉贵妃之称,而是容妃,康熙容妃马佳氏 8.诗经反映哪些儒家思想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 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如果说,《采薇》等通过兴、观而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话,那么《秦风·无衣》则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 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参考?si=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