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与画的诗歌

1.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王国维说诗有 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潘天寿先生说 王氏之言 乃相对之言 其所以有我 无我 不过是对矛盾的表达或处理方法 有隐显 争让的不同而已 因为在诗人画家笔下 不可能有以物观物这回事 正如以镜取物 而心镜又是何等境也 即使有百千万个曲率亦安足以尽之 岂能无我乎 即如王氏所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句 是谓无我之境 非真无我只是表现为漠然或淡然而已 这种漠然或淡然亦是我境也 故王氏另一处云 一切境语皆情语也 斯真得之矣 绘画也是这样 在西洋绘画史上有自然主义这一名称 但也没有真正这样的画 只不过与其他风格的画相对而言罢了潘天寿先生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 后人评云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正因为诗人用此一字 十分丰满的表达了他的主观感受 而这一感觉 又皆是人皆共有 只是口不能言耳 一经诗人道出 无不感到爽然 快然 因此成为名句 于此我们可以悟得作画道理 客观世界经过主观感受 并确定以何种绘画语言来表达为好 若能入于情理 出于意料 则感人特深 能有这种绘画语言的独到之处 就是真正的创新潘天寿先生说 我们读古诗文和鉴赏古画一样 需要知道有关作者的身世 所谓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但对一些节外生枝的研究者 就不一定要理睬 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获得文学本身的美感 与之同享悲欢快乐 从而陶冶自己 比如读屈原的诗歌 应与其一起神游宇外 眷怀故国 伟其词 悲其志 感慨万端 方不负斯文矣 又如读诸葛亮出师表 白居易长恨歌 一为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 一为慕比翼双飞生死不渝之情 唯此而已矣 移此心为尔心 亦庶乎可矣诸乐三先生说作画前最好先有诗意 然后生发画意 这样才能有意境 若先画 再按画作诗 很多情况下会使人感到勉强凑凑的 假若此时两项功夫皆不到门 那看了就总有股不舒服感觉 若两者都妙 则 即出二人之手亦相得益彰 在古画中不乏其例 最终一句话是 根底 二字诸乐三先生又说 以诗作画 应抓住该诗最突出的主点 并非要罗列字句中所有的东西 他又说 吴昌硕的画渗金石气较多 齐白石的画则以直观去感受生活 故吴得朴茂 齐得鲜活 画面题句 亦各如其画 一如沉沙洗出之文 古意盎然 一如老稚篱角之谈 谐趣横生 又说 吴昌硕的缶庐诗剩中 有作画的跋语 是当时作画前的意境与情感 其后据此作诗 故诗与跋语内容大体相同 于此可以窥见前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若干消息潘天寿先生认为 摘取古人的句子作画 只能当作题目而已 如何表现诗的意境 则应要深入研究 如有幅花鸟画题为 闻道春还未相识 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 此时的梅花不能画成盛开的 因为主人只闻到春已来临 还未见 于是走访寒梅 以求证实 从物候来说 此时尚是初破凝阴之际 画上梅花只能是冲寒待放的几朵 若画成盛开 说明已是万象回春 何必多此一举向寒梅打听呢 又此句宜画人物 若画鸟就不好 因为鸟对节候的感知 乃其本能 而访梅只能是人类活动 使鸟访梅近乎漫画了吴茀之先生曾对贺天健所画的一幅盛开的菖兰花很称道 画面题字为 梅子黄时日日晴 (曾几) 这是凌空的题法 因为诗句的要点在节候物征 菖兰花开时节正是梅子成熟时节 以花开之盛来示意 日日晴 体认诗意作画 可学他的方法 若此画直接画成黄熟了的梅子 而题日日晴 那就平淡而有傻气了 不过作画去体现古人诗句 也不能过于弄巧 变成猜画迷那种样子 也是不好的老先生们对以诗句题画的分析 启示我们理解诗画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各个角度去体会 以及从字面之外去推敲 务使两相辉映 不即不离为妙 不然就会两不相涉 或弄巧成拙吴先生说诗与画有互相启示的地方 又有截然不同的职能 以画去体现诗意 是以瞬间的视觉感受去表示连续的意象 或者是其他的触觉 听觉 都只通过视觉去联想 这样非抓住其中能引起之点去着意不可 再以此定夺所要表现的手法 对此 关系到一切作画形式与手段 所以前人说 作画不易 看画亦不易 平凡与高超的手笔 也在此可见分晓 按现在的术语讲 文章诗歌 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 故称为语言艺术 而绘画只是在所见的空间领域内 以造型为唯一手段 故称造型艺术 彼此都有其局限性 不承认这个局限性就会丧失诗歌与绘画的各自特性 或弄成使人不能理解的东西 至于这两者之间的互相生发 那完全是靠联想而得老先生们认为诗歌很重视意境 画也是这样 假如诗的语言仅是一种现象的记录 那就缺乏诗味了 绘画同样不能是现象的再现 绘画上若仅求客观现象的再现 就缺乏艺术味道了 绘画的艺术味道 决定在意境之内 而意境的追求也正是包含在诗味的追寻之中 绘画上的笔墨是很重要的 然而单纯的笔墨是无法动人的 犹如诗中单纯的音律与语法变化 这些仅仅是表现手段 笔墨自然也是表现手段 只有利用这些手段 充分表现了自身所追求的意境 这样才能称的上诗 是绘画艺术倪云林有首题画诗 汀烟冉冉覆湖波 六月凉生浅翠蛾 独爱窗前蕉叶大 绿罗高扇受风多 就诗论诗 也可算是上乘的 其一种从容恬淡之气 与云林之画甚相切合 诗画互相生发 更能使人觉得意味无穷 在其诗与画中虽未着意描写人 但人意自在其中 又如有一首题画诗 南人家水曲 种藕是良谋 落得好花看 秋来子亦收 这样虽也可以切画面 但浅显一点 又如唐寅有一首自称。

2.古诗:画:的诗句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画》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2、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3、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扩展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画。

3.与画有关的古诗

画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蟾)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明·孙承宗)

画图省识春风面 (唐·杜甫)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明·思宗)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清·梁绍壬)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宋·苏轼)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唐·温庭筠)

一生依样画葫芦 (宋·陶谷)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宋·欧阳修)

4.急求一篇关于“诗与画”的文章

诗与画的变形——从李白写心谈起

王金岭

李白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历代咏唱不绝, 给人民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借慰,他狂歌、懊恼、欣喜、惆怅……总给读者思想的深潭卷起涟漪,让你不能平静。

除了李白诗歌的欣赏价值之外,在李白诗歌章句的衔接中,也可以找到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白的心象风卷柯条中颤抖的红叶,令人寒伧、悲凉。又:

南风吹归心, 飞堕酒楼前

——寄东鲁二稚子

一片飞堕的红叶,足以表达怅然思归的心绪。

归心落何处? 日没大江西

——奔亡道中

在这里,李白的心又象残阳,没落西江。

客心洗流水, 遗响入霜钟

——听蜀僧浚弹琴

一会儿李白的心又成了潺潺鸣泉中的红卵石, 沐浴在“流水”与“霜钟”的交响之中。

月夜,都有这样的感觉:月亮常常随着人,你到那里, 它到那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随君西行万里的心,浩如皎月……

一颗心,在李白笔下,时而变作红叶,时而变作残阳,时而变作晶莹的卵石,时而又变作无瑕的明月……,读后,谁能不在李白给定的境界中神驰,去领略他的欢乐与心酸?

当然,在李白诗中的变形手法也表现在其他方面, 如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二写道:

船上齐挠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这里,月夜广阔的洞庭湖水面,被“齐挠乐”荡起的鳞鳞波光,在醉眼下飞动起来了,白鸥,不愿离去的群群白鸥,“争拂”小舟起舞,醉中的李白橹摇得越欢,越是“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何止波光如白鸥,李白那广衣宽袖不更飘然在那水天一片的迷离之中吗?

水就是水行吗?不行。深夜也不会有“白鸥”、“争拂”。 只有在艺术家的意中,那个水的形象是白鸥,李白又以白鸥为伍……,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代诗歌中不胜枚举。

我国诗画都很讲究变形,似乎不变形者,诗情、画意就不那么浓。

诗中变形,常以“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借物咏情, 是借助比物来表达诗人对被比物感情的。思维是靠形象的传递去表达。而画家则是将被比物与比物揉在一起, 着力刻画两种形象“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至于似到什么程度与不似到什么程度, 那就看这种意象表现出来没有, 看画面形象能否使观者在迷离中很快意识到形象以外的新的观念。

石鲁“高山放牧”一画,在羊群、溪流的变幻中很快让人得出“丰盛”的观念。

林枫眠画的渔鹰象渔夫一样挺立船头,都是有明确意象的。

假若诗好象黄色和蓝色并列,在读者心中产生绿色的效果, 那么画面则是直接绿色效果, 我们常常可以在诗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吸取到营养,从他们的比和被比物之中得到启发, 李白写心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代绘画强化了绘画的不可取代性, 人们在变形上做了深入研究,强调的不仅仅是情感,理念范畴,进而引申到自然科学界, 这些作品,同样可以骚动观者情绪,起到艺术品的功能。领域的扩展,给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尽管科学、文化的发展, 人们照样可以运用变形手法将比物之意寓于被比物之中, 传达阐述艺术家的一种新的思想。

谈到变形,难免出现类似哈哈镜式的机械变形。怪诞、滑稽的形象只能引起感观上的作用,作为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也决定它必须遵循着“狂怪求理”这一原则,除了引起感观刺激之后,马上还要让人进一步思索,所谓“趣味深厚”,艺术生命力强,也就是有目的的将比体之意寓于被比体,更趋于意象罢了。

5.《画》的全诗和意思、作者小学的古诗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作者 王 维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关于王维的生年,至今尚是一个谜。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也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右丞年谱》即断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

根据卒年61岁推算,则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与大诗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缙为王维胞弟,官至宰相,两《唐书•王缙传》皆载王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年82岁,推之则生于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

今暂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

《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

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

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

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

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

王维也将应举,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荐。但歧王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不能与公主争,于是只好以王维的才华去争取公主,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

过了几日,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鲜华奇异,带着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说是带酒乐来为公主奉宴。王维为皙白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

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

公主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公主甚感惊奇,非常高兴。

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长于音律,若说词学,更佳,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感惊异,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

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说;“这都是我所诵习过的,从前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让王维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维风流蕴籍,而且说话风趣,大为座中各位贵人所钦重。

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的荣光。”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解头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道:“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张九皋。”

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荐你。”就这样,又改荐王维,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

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传构,但从中可知王维少年时代便成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维中状元,却是事实,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21年)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

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

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使王维甚感惋惜。在裴耀卿离开济州不久,王维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王维的诗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

现在诗400余首,有集传世。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可资研究参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