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诗歌的感受对诗歌的感受(一定要采纳我的哦): 一首好诗总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独创,给人以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向上的精神,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而一首诗的成功与失败则有其诸多的因素,如诗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础,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让思想展开翅膀,是否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认为,诗的创作者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这是一首诗是否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因为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赞扬海涅,说他具备任何艺术家所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第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强烈的感受性。”华兹华斯也强调“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艺术感受是诗歌作者必备的一种本领,是一首诗成与败的关键,那么,弄清艺术感受的定义及其性质便是很重要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从诗歌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中头脑应该具备的一种功能,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感受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认识、艺术体验、艺术发现的构思过程。这样,愚认为,艺术感受的定义应该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从而能独自发现形象化的饱含感情的思想的构思过程。把这个定义伸展开来,便是艺术感受的性质。 2.对古诗词的感悟性雅成诗,爱淡成词,诗词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抱负与心中向往。 其情若明珠,光华闪耀流转千年;其思若悬瀑,飞湍而下直入人心.你的清雅出世为后世的情感觅得出处,你的质朴无华则让人深味世间的至情至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世纷繁,情感往往掺杂了些许杂质,可是在先民的眼中,爱是最质朴无华的纯粹,只需一句誓言,便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品悟《诗经》,品先民情感之纯朴,悟人世平凡中的赤诚之心。 诗至你而盛,歌自你而慨。你是天地间最浪漫激昂的乐章,谱写了盛唐的华丽篇章,亦唱出人间灿烂的情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看到李白从容不羁地笑离长安,亦感受到他生命的胸怀,笑看人世千百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看到杜甫几经磨难的坎坷流离,亦感受到他灵魂中的执着坚忍,虽经起伏仍本心不改。 “青山澹如此,我心素已闲。”我看到王维独对青山的淡泊宁静,亦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不惊,安然立世处变不惊。 品悟唐诗,品唐人的胸襟博大,悟人世起伏中的本心不改。你是流淌在人内心的一条长河,可有波浪天涌的豪迈,亦可有缓流澈澄的清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子泛舟赤壁之下,慨叹人世不过一梦而已,潇洒自如,旷达处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于白发之时,遥想当年的壮志豪情,壮心不减,豪迈依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斜倚东篱之旁,相思欲罢不能,情真意切,忧而不伤。 品悟宋词,品宋人之真挚细腻,悟人生变迁中的旷达豪迈。生活,以诗歌而观之,多了几分绚丽,添了些许淡泊。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感悟诗中的情怀,是对灵魂的一种追寻,亦是对自我情操的一种升华,让我们在诗中不断地成熟,亦让诗成为我们人生的伴侣,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 3.对诗歌的感悟诗,好比黄昏,黎明,由于视角或其他的感知的不同,给人的喜怒哀乐也存在差距。诗歌在现在,成了装饰品,而不像小说,散文,剧本那样受到人们欢迎,它的处境极为困窘,艰难,正是由于这种窘迫,引发了太多的诗歌创作者,诗人诗评家的多渠道多方位的探索,这里,鄙人倡导一点意见。 诗,应是理性的,人们的,自然的,而不是语言的、文字的,不是诗人的,而是所有的人的。诗贵在于抒情表理,就好比开花了没有果实,重理轻情。的确,任何一件东西、事物的形成,总是需要一个艰苦、漫长岁月的过程的,就好比打造一把刀,首先就要的是原料,然后是冶炼、捶炼,最后才是铸造、使用。对于这个过程,诗歌创作者也应该应用上来。 “好诗在民间”,诗是生活的、情感的、理喻的。的确,生长庄稼的地方,也生长诗,正是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慨才会引起大量读者的共鸣、振奋。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而充满诗情的国度里,我们的诗人应以农人的生活来倡导农民、引导农民,给他们心智、情趣,让他们从我们的诗中读到自己的快乐,忧愁,得与失,他们去生活、种植、收割、播种,去体会农民的勤劳与诚实的厚度,去体味劳动的伟大以及光荣。要让自己在农村生活中去采撷。关注人生、爱情、山水等。让自己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作,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不致于自己单枪独马,一意孤行。诗应该平民化,才易更走近人心。 若诗是那种狂散且不付有感情的,把人们的汗水,心血和理想据之于外的,是不会予于接受的。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是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他们日夜不停的穿梭收积起来的。我们应该赞同他们的做法,使他们的劳动得到肯定。我认为汗水诗,心血诗,勤劳诗,才是农人手中的锄头、镰,才是农人脚下的土地,这样的诗,才会在农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及加固。诗不是个人的,更多的时候,是大众的,是广大农人的。现在很多的诗是自己的,没有几个诗人的诗能让人们去读懂,只有所谓的诗人之间的相互称赞罢了。没有走进群众的心,这样的诗歌是文学所不容的,诗歌是没有权力和地位的,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歌吟生活、爱情、人生、理想、自然…… 诗歌应该平民化,是属于劳动的、群众的,是属于勇敢进取、热情、真善美的。 我们不仅要关心我们的生活、情感、理想,要去更多的关注农人的生活、情感、理想、疾苦与幸福,应该把诗歌看作是劳动的结晶,是智慧和汗水的花朵,这样才得以让我们的诗歌走的更远。 4.对诗歌的感受和收获对诗歌的感受<;参考>;(一定要采纳我的哦): 一首好诗总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独创,给人以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向上的精神,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而一首诗的成功与失败则有其诸多的因素,如诗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础,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让思想展开翅膀,是否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认为,诗的创作者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这是一首诗是否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因为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赞扬海涅,说他具备任何艺术家所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第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强烈的感受性。”华兹华斯也强调“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艺术感受是诗歌作者必备的一种本领,是一首诗成与败的关键,那么,弄清艺术感受的定义及其性质便是很重要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从诗歌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中头脑应该具备的一种功能,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感受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认识、艺术体验、艺术发现的构思过程。这样,愚认为,艺术感受的定义应该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从而能独自发现形象化的饱含感情的思想的构思过程。把这个定义伸展开来,便是艺术感受的性质。 5.对诗歌的感悟诗,好比黄昏,黎明,由于视角或其他的感知的不同,给人的喜怒哀乐也存在差距。 诗歌在现在,成了装饰品,而不像小说,散文,剧本那样受到人们欢迎,它的处境极为困窘,艰难,正是由于这种窘迫,引发了太多的诗歌创作者,诗人诗评家的多渠道多方位的探索,这里,鄙人倡导一点意见。 诗,应是理性的,人们的,自然的,而不是语言的、文字的,不是诗人的,而是所有的人的。 诗贵在于抒情表理,就好比开花了没有果实,重理轻情。的确,任何一件东西、事物的形成,总是需要一个艰苦、漫长岁月的过程的,就好比打造一把刀,首先就要的是原料,然后是冶炼、捶炼,最后才是铸造、使用。 对于这个过程,诗歌创作者也应该应用上来。 “好诗在民间”,诗是生活的、情感的、理喻的。 的确,生长庄稼的地方,也生长诗,正是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慨才会引起大量读者的共鸣、振奋。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而充满诗情的国度里,我们的诗人应以农人的生活来倡导农民、引导农民,给他们心智、情趣,让他们从我们的诗中读到自己的快乐,忧愁,得与失,他们去生活、种植、收割、播种,去体会农民的勤劳与诚实的厚度,去体味劳动的伟大以及光荣。 要让自己在农村生活中去采撷。关注人生、爱情、山水等。 让自己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作,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不致于自己单枪独马,一意孤行。诗应该平民化,才易更走近人心。 若诗是那种狂散且不付有感情的,把人们的汗水,心血和理想据之于外的,是不会予于接受的。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是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他们日夜不停的穿梭收积起来的。 我们应该赞同他们的做法,使他们的劳动得到肯定。我认为汗水诗,心血诗,勤劳诗,才是农人手中的锄头、镰,才是农人脚下的土地,这样的诗,才会在农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及加固。 诗不是个人的,更多的时候,是大众的,是广大农人的。现在很多的诗是自己的,没有几个诗人的诗能让人们去读懂,只有所谓的诗人之间的相互称赞罢了。 没有走进群众的心,这样的诗歌是文学所不容的,诗歌是没有权力和地位的,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歌吟生活、爱情、人生、理想、自然…… 诗歌应该平民化,是属于劳动的、群众的,是属于勇敢进取、热情、真善美的。 我们不仅要关心我们的生活、情感、理想,要去更多的关注农人的生活、情感、理想、疾苦与幸福,应该把诗歌看作是劳动的结晶,是智慧和汗水的花朵,这样才得以让我们的诗歌走的更远。 6.写一篇对一首诗歌的感想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 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 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 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 7.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1、写诗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意境要深远。 2、要突出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写。 诗词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景要为情服务。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摄影取景,好的景 很多,但要选择与内容相关的景物来拍摄,要不然会显得很零乱,重点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整篇诗词前后要逻辑严谨,如一个画面不能同时出现太 阳与月亮。所谓的关联性是当句或前后句之间有没有关联。句中或句与句之间应步步紧扣,关系紧 密。不要出现脱节。 4、句子忌用熟语,用了往往不能出新。诗词往往很短,用语要凝练,用一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一般不 要用两个字。如蝴蝶,用蝶能说清楚,就要省略一个字。 5、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忌用重字,尽量少用叠字。 6、适当的用一些数字,颜色词会使画面生动活泼。 5、注重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8.我学诗歌心得体会700字走进诗歌,犹如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意境,每一首词都有一字独特。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首诗开始,诗就成为了文化的代言词。这次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也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诗的理解。 有句话说,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感受。世界上最美的也许不是花朵,不是自然,不是蓝天,不是海洋…… 一首诗,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发现蓝天似的广阔,学到海洋一样的知识。诗,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披着月光,感受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者是坐船在湖面上,看到朵朵莲花,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时候,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处景物,也许就能在其中发现一首诗。感受到每一种意境,也许就能提笔唱出藏在心中的话语。 诗告诉我,年轻时不努力,到了年老时学习,悲伤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诗告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里。教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诗告诉我,每吃一次亏,就会得到一次教训,增长才智。让我们明白了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记着小时候,经常被爷爷逼着背古诗,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幼稚啊,还那么憎恨古诗。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古诗积累量已经完全输给了其他同学。从古诗中得到的也是少之又少,因为背诗时只是囫囵吞枣地背下字来,从不惦记古诗的意思。我想告诉大家,古诗并不是枯燥的东西。不要看表面的黑体汉字,只要认真体会了,就会发现它的美丽所在。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大门,来到这万紫千红的诗词花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