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螮蝀诗经

1.螮蝀在东,莫之敢指

此句语出《诗经•鄘风•蝃蝀》。

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从纯字面上来看,这是对美人的贬义说法。

但是从诗经全局而言,这个“蝃蝀”实际上是一个追求真爱,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法的悲情人物,因为她的反抗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是无法得到谅解的。

这句话形容女子,好不好,要看是从何人嘴里而出?一个是质疑女子的,或者是讳指女子的背叛;另一个则是渴求女子为自身的幸福,走出一步,经历风雨而见幸福的“彩虹”。

希望能帮助你。

2.啼蝀在东莫之敢指 是什么意思了

它的出处应该是《诗经》,原文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意思为: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蒙蒙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

之所以有人误会它出自《尔雅》是因为《尔雅》是一本释义的书,在《释天》一章中解释了“螮蝀”就是指彩虹。

其实现在一些地方也有彩虹不能指的习俗。

《晋书》中也有“蝃蝀之气见,君子尚不敢指”的话

其实这些在网上都能找到,可能是由于网上一些字不好打的原因,错别字比较多,所以不好搜,最好还是去图书馆借本实体书看看

3.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意思是:彩虹出现东天际,没人敢用手来指。

引申意思是: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没人敢用手来指。 出自周代无名氏《国风·鄘风·蝃蝀》,原诗为: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译文: 彩虹出现东天际,没人敢用手来指。女子成年要出嫁,远离父母和兄弟。

彩虹出现天之西,上午肯定会下雨。女子成年要出嫁,远离兄弟和父母。

可是眼前这个人,不按正道来婚配。信用贞洁全不讲,父母教导也不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

主旨赏析: 这首诗讽刺一个女子不由父母之命、不经媒妁之言,不惜远离父母兄弟去远嫁意中人的行为,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并反映了这个女子的反抗精神。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鄘风·蝃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