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亡风

1.1、请概括《诗经

1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2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34《风波》写一个农民家庭里的小风波.这个风波是由张勋复辟引起的.通过《风波》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农村社会现实.就是说当时农村是没有变动的.5。

2.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

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34 回答。

3.诗经 王风什么意思

王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造成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王风”的十首诗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王风”共有十首。包括: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4.《诗经

原文] [译文]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呼啸, 维风及雨。

风恶雨势凶暴。 将恐将惧, 祸患惊惧飘摇日, 维予与女。

唯我为你分忧劳。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女转弃予! 你竟将我抛弃掉!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怒号, 维风及颓。

风旋地动山摇。 将恐将惧, 忧患恐惧飘摇日, 置予于怀。

你把我紧搂怀抱。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弃予如遗! 将我遗忘脑后抛!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不停, 维山崔嵬。

袭击崇山峻岭。 无草不死, 百草槁伏无幸存, 无木不萎。

林木摧折尽凋零。 忘我大德, 不念如海恩爱情, 思我小怨。

专把小错记在心。

5.关于两首《诗经·邶风·谷风》

一个是在变风,一个在小雅。题目都是谷风,开篇都是习习谷风,不过是以谷风起兴而已,不足为奇怪。秦风和小雅还都有黄鸟篇呢……

按照毛诗的说法,邶风中的谷风是刺卫国失政,后一篇则是刺幽王失政。前者地方性,后者是周天子。

另外关于风雅颂的划分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是按照音乐划分的,这么说来两篇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即使是按照无产阶级的说法都是弃妇诗,也许两篇也足以区分了吧。

以上,先秦古籍无法准确解释的很多,自己选一个说法就好了,没有那么确切的答案的。

6.诗经•邶风•击鼓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7.《诗经·邶风·击鼓》全文什么意思 讲解下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相关
上一篇
诗经带艳
下一篇
墨芊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