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周远

1.论语中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浅折纸/浓含情/化鹤影/怎成对

恋花海/蝶双飞/晓塘深处/谁戏水

研墨汁/执素笔/画不就/低蹙眉

夜渐冷/风渐凉/灯花照就/数星微

写心事/寄痴心/凭玉栏/雁未回

怀愁绪/却只为/这苦恋太过/难为

看日起/月又落/任时光/随流水

终不解/这情字/需经过多少轮回

劝君莫辜负/一片相思成负累

瞬间沧海桑田/这年华一去不回

劝君莫荒废/一番相思入玉髓

却等到/秋日临/花尽摧

2.有谁知道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论文啊

中国古史分期新探 提要:中国古史分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问题。

以往的古史分期研究,无论在理论、方法、以及观点上,都有欠妥之处。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属“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古代的奴隶制的特点,不是“劳动奴隶制”,而是“家庭奴隶制”,即国有奴隶制。

中国古代西周国有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同过改革完成的。虽然,春秋时期各国大多都进行过改革,但周是中国政权的代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应以周的改革为标志。

周的改革是在西周后期,即《国语》中讲的“厉始革典”,“厉始革典”是中国进入封建制的标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形态是领主制,稳定形态是郡县制。

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封建领主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但秦的统一没有完成这一过渡,这一过渡的完成者是汉武帝。中国封建制的经济基础是个体经济,基层政体是乡伍制,思想特征是民本主义。

键词:亚细亚生产方式 家庭奴隶制 国有奴隶制 郡县制 个体经济 乡伍制 厉始革典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长期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大问题,从二十年代到现在,讨论已经进行了六十年。六十年来,研究成果虽然显著,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分期思想越来越乱,分期观点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成文的看法已不下十种:西周初年封建说(范文澜先生),周宣王“不藉千亩”封建说(李亚农先生),春秋(东周)封建说(唐兰先生),鲁“三分公室”封建说(薛其晖先生),战国公元前481年封建说(杨宽先生),战国公元前475年封建说(郭沫若先生),“商鞅变法”封建说(田昌五先生),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先生),汉武帝“罢黜百家”封建说(赵锡元先生),东汉光武“释奴诏”封建说(郑昌淦先生),魏晋之际封建说(何兹全先生)等。笔者认为,以上各家无论从分期理论、分期方法乃至最后的分期观点,均欠科学。

本文试图对此谈点新看法。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属“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家,这已为理论界所公认。

由于这种国家的社会发展与西方不同,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也称其为“东方的”国家。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应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入手。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马、恩生前虽做过论述,但由于当时所能获得的材料非常有限,所以论述不够系统。马、恩逝世以后,这一理论曾被忽略,以至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没有丝毫反应,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不过,根据马、恩生前的有关论述,我们还是能够理出点头绪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是从生产方式入手,在生产方式中,又特别重视生产关系,我们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也应以此为原则。

马克思说过:“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

但因此那时也就没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1)这就是说,“亚细亚生产方式”在生产关系上的根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国有制。

生产资料国有制在东方、特别是中国表现一直很突出,在西方生产资料则一直是私有制。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同,这便形成了整个东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呢?恩格斯曾说过:“由于这种野蛮状态(指日耳曼人--引者),他们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奴隶制:既没有达到古代的劳动奴隶制,也没有达到东方的家庭奴隶制。”(2)“古代的劳动奴隶制”,是指希腊、罗马的奴隶制;而“家庭奴隶制”,是指东方的奴隶制,当然包括中国在内。

就是说,中国古代奴隶制的根本特征,是家庭奴隶制。过去有人认为,家庭奴隶制就是将奴隶只用来干家务,这种看法不对。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如果将奴隶只用来干家务,那是不成其为奴隶制的。笔者认为,家庭奴隶制的合理理解,是指这种奴隶制的奴隶主要是本家庭的成员,或扩大点讲,是本家族、本氏族的成员,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外壳,就是氏族制;其统治方式,则是家长制。

正是由于奴隶是本家庭、或家族、或氏族的成员,这种奴隶制无法容纳外来的劳动奴隶,故只将其用来干家务。恩格斯又说:“家奴制是另外一回事,例如在东方:在这里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构成生产的基础,作为家庭的组成部分,不知不觉地转入家庭(例如内宅的女奴)。”

(3)劳动家奴制是家庭奴隶制的补充。并且,恩格斯还进一步地指出:“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即与其说是群众被剥夺了土地,不如说他们的人身被占有。”

(4)这就是说,&127;家庭奴隶制与劳动奴隶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过去,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上,有人不遵循“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不对中国古代社会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只是搬弄马、恩关于西方社会的某些具体结论来类比,这是不正确的,也是我们今天应当纠正的问题。

二、西周初年是典型的“亚细亚”国有奴隶制 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夏、商两代都是奴隶社会,理论。

3.带怜字的诗词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清平乐

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少年游 润州作

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晚晴

李商隐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