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中之的意思之的意思:指示代词。这;那。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意思: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出处:《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原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诗经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中之的意思之的意思:指示代词。 这;那。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的意思: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出处:《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原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扩展资料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3.《诗经•小雅》里〈鱼藻之什〉与〈都人士之什〉的是什么关系抄书: 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所谓诗三百,乃就其成数而言。但就诗经的篇目看,却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注]六篇被认为是用笙管吹奏伴唱的笙诗。毛传认为,笙诗原是有词的,后来失传了。朱熹诗集传认为,笙诗原为乐曲名,在演唱时以笙插入伴奏,原是有声而无词。这两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因现存诗经实为三百零五篇,故相信朱说的较多。唯时代相隔久远,而又史无确据,争论下去,似无多大意义。 诗经三百零五篇,分别编排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十五,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 国风诗篇,按国别加以编排。雅颂诗篇的编排,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如小雅从鱼藻到何草不黄有十四篇诗,瓠叶以后四篇就编排在鱼藻篇什之内。……这种以十篇为组的编排方式,也许有其翻检阅读的便利,从篇什与篇什之间,篇与篇之间看,也容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但作为组诗,似乎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节录自 诗经导读/陈子展、杜月村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 4、5页 [注] 原文如此。另,在《小雅》另一版本中有:“鹿鸣之什,南陔之什,彤弓之什 ,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 ,桑扈之什 ,都人士之什” 。这八部分编排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在南陔之什,有名无词。 由此看出,“某某之什” 编排的不确定性。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在这里只是数词变成名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相似的有古代军队中的什长,即十夫之长。 猜想现存的诗经是先秦形成,在汉代或更晚编辑的,故版本较多,“某某之什”所含篇章有变化。但同一篇章的内容变化似很小。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应是同一篇章。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有差异吗? 4.、《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以情寓于象中。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