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教化诗经

1.诗经不是诗,教化吗,那得两说着

在重礼仪教化的周代,非常重视民风的淳朴,设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以此了解民间的风俗。《诗经》中诗歌的主题有很多,有的揭露当时的黑暗政治,抨击统治阶级,有的热烈质朴,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礼教的反抗,有着非常动人的艺术力量。在中学时我学过《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和《硕鼠》,讽刺了当时富贵者的不劳而获。然而更为人所熟悉并广为传扬的是《诗经》中的情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到《诗经》中的抒情诗,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内容丰富。古人以孝治国,不乏写儿女对父母的情感诗篇,初读《诗经》时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的第一章写母亲养育儿子的劳苦,第二章写七字自责不成材,第三章写七子自责不能奉养母亲,第四章写七子使母亲失望,全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究其实质,这不单单是一首儿子称颂母亲的诗歌。一种比较可取的说法是“生有七子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意图改嫁,于是七子慰留母亲”,“在对母氏的颂扬中,实际暗藏着对母亲作为女人权利的否决。” 但在我初读的时候,感觉到诗歌说的是一位贤惠、慈爱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大七个儿子,但儿子却自感不才,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诗歌没有激昂的文字,却充分表现了母亲养育儿子的辛劳,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而这种感情的表达,在朴实平淡中流露出感伤和自责,以及作为儿子的无奈和惆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反省。

风格迥然不同的《小雅·蓼莪》可以说是写孝道的诗歌典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2.诗经不是诗,教化吗,那得两说着

在重礼仪教化的周代,非常重视民风的淳朴,设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以此了解民间的风俗。

《诗经》中诗歌的主题有很多,有的揭露当时的黑暗政治,抨击统治阶级,有的热烈质朴,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礼教的反抗,有着非常动人的艺术力量。在中学时我学过《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和《硕鼠》,讽刺了当时富贵者的不劳而获。

然而更为人所熟悉并广为传扬的是《诗经》中的情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仍脍炙人口。说到《诗经》中的抒情诗,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内容丰富。

古人以孝治国,不乏写儿女对父母的情感诗篇,初读《诗经》时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的第一章写母亲养育儿子的劳苦,第二章写七字自责不成材,第三章写七子自责不能奉养母亲,第四章写七子使母亲失望,全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究其实质,这不单单是一首儿子称颂母亲的诗歌。

一种比较可取的说法是“生有七子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意图改嫁,于是七子慰留母亲”,“在对母氏的颂扬中,实际暗藏着对母亲作为女人权利的否决。” 但在我初读的时候,感觉到诗歌说的是一位贤惠、慈爱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大七个儿子,但儿子却自感不才,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歌没有激昂的文字,却充分表现了母亲养育儿子的辛劳,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而这种感情的表达,在朴实平淡中流露出感伤和自责,以及作为儿子的无奈和惆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反省。

风格迥然不同的《小雅·蓼莪》可以说是写孝道的诗歌典型: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3.《论语》中的“美刺教化”和“兴观群怨”都是说《诗经》的吗

说的都是诗歌,而非特定的某部书。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美刺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如《国语·周语上》记载召公谏厉王时所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诗经》中也保留着一部分刺诗。到了汉代,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清人程廷祚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诗论十三再论刺诗》)说明汉儒评论诗歌,大都是从美刺两个方面着眼的。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在提倡美诗的同时,认识到刺诗也是帮助他们“观风俗,知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以倡导,并主张“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表现了一定的政治气魄。但他们从维护统治者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治出发,又对刺诗作了种种限制,如强调“主文而谲谏”、“止乎礼义”等,这就使得刺诗的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毛诗序》在谈到“美刺”时,还谈到所谓“正变”,大体以美诗为“正”,以刺诗为“变”,可见在汉儒的心目中,是把美诗作为正宗,把刺诗作为变调的。但在历代诗歌创作实践中,那些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美诗,绝大多数并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倒是那些揭露、批判现实的刺诗,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4.《诗经》体现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传统和美学思想

论语:诗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远之事君,近之事父。

这是孔子说的,孔子从一千首经典歌曲中,删去繁重,精选了三百首。

他老人家说,诗经的教化作用,

可以怨,就是说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挫折,内心充满烦恼怨恨,甚至是义愤填膺,怎么办,难道你有那么多钱去摔盘子。不用忙,熟读了诗经,写一首诗,听一首歌,感情就平复了。

子曰:温柔敦厚,诗经之教也。

那么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可以由诗来表达。

怎么使自己合群,这是诗的教化。诗就是用来调节自己的感情的,情商教育,人之常情的认识。

所以远的说,事领导,近的书,家庭环境气氛的融洽,一部诗经搞定。

论语子曰:依于道,据于德,发于仁,游于艺。

优游于艺术的海洋,过艺术化的生活。诗经正好是思想情感和艺术的结合。

南无观世音菩萨

相关
上一篇
树南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