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沃县的历史沿革有众多古籍文献可考,曲沃为古晋都绛之所在地,其名始见于西周初期。我国古代辞书《尔稚》在《释氺》一章中记载,“沃泉悬出,悬出,下出也”,其中之“沃泉”古指由上向下流的泉水,“沃泉”处史学界考定为今天的曲沃县景明瀑布;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进一步作出解释,“水……悬出曰沃。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诗经·唐风·扬之水》一篇中也写道,“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诗中所描写的“沃”即指曲沃,“鹄”指今天的曲沃县安鹄村;叙述最为完整的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曲沃知县的湖南湘潭人士张坊主持修正的《曲沃县志》中称,“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北经青玉峡,东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又东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于浍、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也,是为曲沃命名之由。”几经史料佐证,不难看出,曲沃之名,源以“绛水”为根,“沃泉”为线,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初立时,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为尧后裔)有乱,周公灭之。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遂封叔虞于唐地。这便是史学界所谓的“桐叶封唐”之由来。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于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此间,历成、厉、靖、厘、献五世。 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6年,穆侯之孙昭侯迁都于翼,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历桓叔、庄伯、武公三世,曲沃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入翼杀孝侯,晋立鄂侯于鄂(“鄂”指晋之别都,时间较短)。鄂侯6年死,哀侯复都翼。 公元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武公即位后,厉兵秣马,整经略武,实力大大增强,于公元前679年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自此拉开了晋国称霸150余年的恢宏巨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历景、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13公。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置绛县,曲沃属之。 西汉,亦置绛县,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绛邑县为曲沃县,属正平郡,县名自此历代无更改。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正平郡,曲沃县改属绛郡。十年后徙至今乐昌镇;唐朝时属绛州;宋朝时属绛州绛郡;金初属绛州,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元复属绛州,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改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平阳府;清末属河东道;中华民国时期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11月,撤县并入侯马市。 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址驻侯马镇,仍属晋南专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 1971年侯马市析出,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城关,自此曲沃无变更。 2.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曲沃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晋国博物馆旅游区:位于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核心景点晋国博物馆,是依托“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山西省第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为一体,完整展示晋文化风貌的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晋文化研究开发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66平方米,绿化面积26993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分为晋国历史文化展厅、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厅和晋侯墓地遗址陈列厅三大展厅。2008年启动建设,2014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磨盘岭现代农业观光区:位于史村镇西海村,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挖掘整合七星海、八角海、龙王庙、玉泉院和童儿庙等旅游资源潜力,重点在“吃、住、行、游、购、玩”等旅游环节上做文章,现已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文化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新园区。2015年,以西海村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有利契机,以打造山西省乃至全国“休闲旅游型美丽宜居示范村”为目标,围绕星海生态游乐区、晋国民居民俗区、集市贸易小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五区一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磨盘岭现代农业观光区的规模,增添和完善各项旅游要素,着力将其建设成山西省闻名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浍河水岸风光旅游区:位于史村镇西吉必村浍河水库岸边,包括晋都民俗风情园、浍贤山庄等景点,以彰显“三种文化”为主要特色。一是突出“晋文化”特色,园区内所有建筑均体现出晋国古都文化风格和元素;二是突出浍河精神文化特色,使“万众一心、敢想敢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浍河精神得到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三是突出晋南民俗文化特色,集中展现晋南明清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太子滩温泉度假区:是以温泉为核心开发打造的集温泉养生、餐饮娱乐、文化展示、农业观光、商务交流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旅游景区,由太子滩万憬休闲度假区和太子滩休闲度假庄园两个板块构成。太子滩万憬休闲度假区内的温泉发现于2001年,流量每小时303m3,水温46.5℃。泉水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达到医疗热矿水标准,水压、水量、水温、水质,在全国屈指可数。该区主要由室内游泳馆、室外游泳馆、万憬花园酒店、御汤庭院等四部分组成。太子滩休闲度假庄园,是春秋时期晋太子申生泛舟救弟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坐落于莲花岛环岛的晋国历史文化展示馆——“申园”是其核心景点。 桥山黄帝文化风景区:《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相传古桥山为黄帝葬衣冠处。因桥山山势巍峨、翠柏环绕,雨霁初晴、青碧岚光,故称“桥岳晴岚”,乃古曲沃十景之一。景区山顶有黄帝庙,即为传说中黄帝的东陵,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西陵遥相辉映,是华夏儿女祭祀先祖的圣地之一。 景明诗经山水旅游区:位于曲沃县城东南10公里的景明村南,地处曲沃、闻喜、绛县三县交汇的紫金山麓,山中有泉,史称“沃泉”,经青玉峡谷至白石山崖,急流直下,出景明山而成瀑布,常年不断,清澈可饮。古人“千古长鸣飞白练,涛似连山迎客来”就是景明山水美景的真实写照。《水经注》描写它“青岩若点黛,素湍如委练”,在峡谷中拦水成坝,高峡出平湖,环湖青山环抱、翠竹成林,在古代即是曲沃十景之一。该区主要景点还有龙岩园、牡丹园、水上乐园、千年银杏树、南林交龙泉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林交民俗风情古村落等。 晋园(公园):位于曲沃县城东区中心地带,占地约318亩,整体设计立意于曲沃特级文物——春秋中晚期的错黄铜宝壶。公园景观主要包括“一心一湖两带八大景观”。一心,即集“五馆一中心”(包括城展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老年活动馆和会议中心)为一体的晋都文化活动中心;一湖,即水面约50亩的如意湖;两带,即沃水潆洄水景带和林间小溪水景带,沃水潆洄出于《曲沃县志》“沃水潆洄盘旋,是为曲沃”。全长600米,从公园的东北角开始,向西贯穿整个公园北侧,至西北角假山处,折而向南注入如意湖。林间小溪水景带位于公园的东侧,全长450米,是在微地形和丛林绿篱中独辟蹊径打造的人与自然共融的亲水景观,体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八大景观,分别为公园入口处的晋国风格的仿古牌坊、晋水桥、沃水潆洄、文化中心两侧相呼应的戏院和晋国宫、人工湖和湖内的文公舫、湖东岸的晋国街。该公园于2012年启动实施,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4.诗经 唐风 无衣 有什么典故吗《无衣》,《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关于它所用典故,《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翻译成白话:《无衣》所用典故,是一个赞美晋武的故事。当年晋武公吞并了晋国后,他向当时的天子周厘王请求给予他加封,为了表示诚意,所以有这首诗,诗中的把天子的赐封比作“子之衣”,是其它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进而表明晋武公对周氏天子的尊敬。 全诗原文:国风‧唐‧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白话翻译: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5.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诗经的两篇《无衣》都在下面了。 《诗经·唐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篇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岂曰无衣?七兮。 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岂曰无衣?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⑤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注释: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③安:舒适。 吉:美,善。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 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篇是写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⑧!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6.分析论述《诗经.无衣》一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7.急需一篇自我介绍要求是山西临汾曲沃的你好! 我是来自曲沃的 :展开山西省地图,沿着千里汾河而下,至临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黄河。 就在这回环转弯之侧,有一块“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这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曲沃县。 境内乔山、绛山南北对峙,天赐屏障,宛如长幅历史画卷;浍河、滏河东西贯穿,恰似两条银带,飘曳在437.9平方公里的绿色原野之中。 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麦棉。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纵有同蒲铁路和北昆公路贯穿南北;横有晋韩公路与侯月铁路,并行东西。为曲沃这块古老文明的钟灵毓秀之地,插上了经济腾飞的双翼。 邮政编码:043400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曲沃县辖5个镇、2个乡:乐昌镇、史村镇、曲村镇、高显镇 、里村镇、北董乡、杨谈乡。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县内里村西沟遗址,同闻名于世的丁村遗址同属一个文化层,证实先民远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劳动创造。 如今,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银杏树,虽历尽沧桑,仍枝叶繁茂,超脱升腾,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称,留下了历史遗迹。曲沃人民忠厚温顺,谦恭礼让,勤劳俭朴,耕读传家。 生之于斯,长之于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物质与精神财富。 曲沃乃“天府雄风、三晋重地”。 这里的山、河、平原,风物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2800年前晋国建都的条件。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出现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升平景象。 作为晋国古都的曲沃, 当时的农业已种植小麦、大豆和谷子, 使用铁铲、铁犁和耕牛。手工业有冶炼铸造,纺织印染、制革制陶等。 商业出现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的富商巨贾。晋国的昌盛本来该给曲沃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然而, 沧海桑田,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县;在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频繁的战争中走过了漫长的1400余年。 历史给予了一个偶然的机遇,曲沃人民驾驭了这一机遇。 明万历年间,县人张士英从福建引进烟草种子及栽培技术,经逐步种植推广,全县植烟面积最多时达17万余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7%,年产烟叶7 000余吨。旱烟作坊随着烟单种植也应运而生,多达百家,年产烟丝5 000余吨。 其质甲于三晋,驰名中外,曾远销蒙古的乌兰巴托, 苏联的莫斯科、西伯利亚等地。一业兴而百业荣。 清代中叶,县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座商几近千家,其中票号、钱庄有72家, 同与旱烟共兴衰。烟草种植与早烟生产成为曲沃经济命脉的支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烟加工渐次让位于卷烟生产,在此转折关头,由于烟农未能熟练地掌握烤烟叶的技术, 经济效益不高,致使烟草种植处于萧条地位。 近百年来,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至解放前夕, 曲沃经济已濒临崩溃。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新中国诞生后, 在中国**领导下, 曲沃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建国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曲沃向为缺粮县。 新中国建立后,历届政府重视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科学管理,粮棉产量不断提高。1988年,粮食平均亩产209kg,棉花平均亩产47kg,比1949年分别提高3.07倍和1.62倍。 1978—1987粮食年度共售给国家商品粮13.48万t,并成为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还涌现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德合、常修文、于孝蓬、张效兰。 工业,在新中国建立后,发展速度较快。至1988年,全县已有矿冶、机械、卷烟、化工、制革、建材、汽修、农机、五金、棉纺、服装和加工业等门类。 其中曲沃卷烟厂是全省两个卷烟厂之一,年上缴利税近千万元, 占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其产品飞虹塔牌卷烟于1988年在北京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参展;机电厂生产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气钢瓶,被评为部优产品;拦山铁矿生产的精矿粉, 品位达66%以上, 全部销太原钢铁公司;大理石厂产品“墨玉”, 质量上乘, 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全县工业总产值10281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52%, 比1949年增长36.66倍。1988年, 商业网点2328家, 社会商品零售额9 574万元,比1949年增长8.28倍。 1988年,地方财政收入2 072万元, 为1972年的5.42倍。职工年平均工资1162元, 农民纯收入年人均439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27倍和7.61倍。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购买额353元,储蓄余额327元。经济繁荣带来文化的发展。 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唐风》, 即是西周、春秋间流行于曲沃一带的民间诗歌, 留下了当时的文化倚影。 自宋至清, 曲沃有进士百余人,被誉为三晋文化之乡。 历代县人著述甚多。元代名医许国祯著《御药院方》, 清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柞校订《大清律》, 兵部尚书贾汉复纂修《河南通志》, 吏部主事崔致远写成《易注》。 还有著名学者顾炎武,旅居东韩村宜园撰成巨署《日知录》, 留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千古名句。而源远流长的晋文化, 则给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宝藏,有“地下博物倌”之美誉。 古“新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已发掘出土的文物5万余件。 其中有被誉为“世界最早的大豆。 8.诗经 唐风 无衣 有什么典故吗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