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头一篇

1.请问《诗经》的头一篇《蒹葭》的字面含义

河畔的芦苇草长得非常茂盛,寒夜里连露水都凝结成霜;我心中所想念的那个人啊!她住在河水的那一方。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寻她的踪影,河中却是布满了石头,而且路又长;我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她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

河岸边芦苇草长得非常茂密,清晨的露珠儿还没干;我中心所想念的那个人啊!她伫立在那水草滩。

我想逆流而上去寻找她,水路却是起伏不平小舟难以行进;我想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小陆地上。。

河畔边芦苇草长得颜色很鲜活,清晨的露珠儿颗颗圆;我心中所想的那个人啊!她正在那水边。

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她,水路弯弯曲曲令我行进困难;我想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却犹如伫候在水中沙洲的旁边。

2.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ju1)鸠, 水鸟儿关关在歌唱,

在河之洲。 嬉戏在河内的沙洲上;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君子好逑(hao3 qiu2)。 在他心中泛起波浪。

参差荇(xing4 )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流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寤寐求之。 日日夜夜把她想往!

求之不得, 几次三番没商量,

寤寐思服。 痛苦涨满了他的心房;

悠哉悠哉, 悠悠相思夜更长,

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到天光。

参差荇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采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琴瑟友之。 用琴儿对她诉衷肠。

参差荇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芼(mao4)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钟鼓乐之。 用钟鼓使她心欢畅。

3.诗经第一首诗歌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这里是所有诗经中篇目及详细介绍/zhongmu/zysc/hyywx/zggdwx/zggdwx3.htm一、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诗经》释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本来只称为《诗》,或连其成数称为《诗三百》,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

(二)《诗经》作品的分类《诗经》是按风、雅、颂的顺序分类编排。《诗经》原是配乐演唱的歌词,风、雅、颂原是音乐的分类:"风"是乐曲的意思,这里指相对于西周王畿的地方乐曲,所以《诗经》中"风"又称"国风",是指各诸侯国所在地区的乐曲。

共分15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60篇。"雅"是周天子王畿地区乐曲,是相对于地方乐曲的"正乐",为朝廷典礼仪式所使用。

"雅"分"大雅"和"小雅",也是乐曲的区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周王室诸侯祭神祭祖的歌舞曲。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三)《诗经》的作者《诗经》作品的作者大多没留下姓名。《诗经》中大多是民歌,而民歌都带有集体创作的性质,总是不知具体作者的。

《诗经》中贵族文人的作品,有五篇说出了作者之名(如《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但关于作者的情况,也几乎全是空白。

只有个别作品,由于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可以知道作者姓名和创作背景。如《鄘风·载驰》,确知为许穆夫人所作。

(四)《诗经》作品的年代《诗经》中标明时间最早的一首诗是《豳风·破斧》,其中说到公元前1114年前后的"周公东征";最晚的一首诗是《陈风·株林》,是陈国人民讽刺陈灵公同夏姬**的作品,这件事《左传·宣公九年、十年》有载,相当于公元前600年、599年。至于是否还有更早和更晚的作品,很难说。

大致说来:《周颂》都是西周前期作品。《大雅》都是西周作品。

(大部分前期,小部分后期) 《小雅》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前期作品。《国风》大部分是春秋时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作品。

《鲁颂》和《商颂》都是春秋时期作品。(五)《诗经》的结集《诗经》的创作年代上下五六百年,产生地域方圆几千里,作者包括社会各个阶层。

在古代的条件下,这些诗歌是怎样收集起来并编纂成书的呢?这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民歌的收集方式--"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以上是汉代人所说的古代"采诗"制度,不见于先秦文献,虽有美化周天子的倾向,但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因为只有处于天下共主地位的周天子才能发动这样大规模的采诗活动,凭任何私人或诸侯国的力量都是办不到的。2.贵族文人诗歌的收集方式--"献诗说"《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而后王斟酌焉。

"献诗"是周代士大夫把诗歌用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些人看到国君或上司、同僚做了什么好事和坏事,就往往作一首诗献上,以表示颂美或讽谏。

有的人也往往通过献诗来发泄和申诉个人的冤屈或不幸。这些都叫"献诗"。

如以下作品直陈献诗本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献给周天子的诗,要经过太师(掌管音乐)、乐工配乐演唱,贵族之间的献诗,也要经过乐工配乐,汇集于太师。

至于宗庙祭祀所用的颂歌,是贵族文人奉命而作,也归太师掌管。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管诗歌的专门人员。

各国太师有向周太师进献诗歌的义务,只有周太师最有可能把他们集中起来,编定成集。《诗经》中雅、颂部分,周室大夫作品占绝大部分,不用说是周太师收集、保管的;就是各国的民歌,如果不是周太师,而靠各国相互搜集,也是很难完备的。

《诗经》民歌产生于广大地域,而其中的方言差异、音韵差异、形式差异却很小,显然是经过了加工整理,最有可能的加工整理者当是周太师、乐工。《周礼·春官》:。

4.关于诗经写一篇文章

《诗经里的动物》 欣赏诗歌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是言人人殊的事。

白居易教导我们说,诗歌要老妪能解,可是他的一些好诗老大妈也是读不懂的。写过诗的人都知道,但凡欲自立门派、自倡诗论的人,总是要来点离经叛道,出其不意,有时难免有为反叛而反叛的嫌疑,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事实上连白居易本人也未必遵守老妪能解的定则,但他这话的客观效果却是,令当世或者后代为此聚讼不已,从而使自己声名大噪。 《诗经》虽然采自民间,但当时的老大妈是否都能解呢?怕也未必。

老大妈能解这个对待诗歌的标准,在四九年后被无端放大——因为老大妈被天然地视为人民——使得今日许多人一看到新诗就头疼,其判决书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并打了大红叉:读不懂。不懂当然有老大妈自身的原因,姑且略过不表。

只是一些诗人为了陌生化效果,为了语言的排列组合而自创新意,这也不能一概否决。但如果仅有形式上的花哨而无内容上的动人心怀,怕是再有文化的老大妈也不耐烦去读,焦大不爱林妹妹恐怕不只是社会学问题。

但话说转来,要体味古人的诗作,非具备动植物、天文历法、职官称谓等一系列文物典章制度的知识不可。你若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的星座位置都成问题,因为“天狼星”在猎户座的东南方而非西北方。

但当你将它的隐喻连在一起,如射天狼为抗西夏,就像屈原最早用在《东君》里的“举长矢兮射天狼”是隐喻灭秦之志一样,那么方位感的错误就被隐喻给替代了,科学让位给了艺术。如果我们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碰着“虺蜮”,对于不求甚解者当然不是问题。

但遇着较真者则大有困惑,因为古人对此莫衷一是,阐释滋繁,不过你只要了解弹涂鱼的习性,再仔细加以对照,就可以解释“蜮”为何有含沙影射的作用。想起几年前有人将“七月流火”解释为暑热,意思完全相反,大概也是对古诗包括《诗经》中的天文历法了解太少所致。

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仿佛诗歌是一种万能打药,吃下它便成了百科全书。

可令人吊诡的是,现在刚好相反,你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才可以将《诗经》读懂,至于是否能琢磨出诗味,那当然是另一回事了。孔子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照诗歌,中意诗歌的博物学作用。

而现在你不仅要懂些古典文学的基本常识,还最好成为一个业余的动、植物学家,才有可能对《诗经》的了解达到登堂入室的境地。孔子虽是名师,但做他的学生要想有点成就也大不易,学生三千,贤人仅只七十二人,四十比一的“合格率”,其残酷堪比如今的应试教育。

虽然“近来世事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但我是得承认孔子的一些见解,的确远高于后世那些跟屁虫一样的阐释者。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这样决绝的话,把古代的知识分子推到一个没有退路的绝境。即便你对知识抱有罗素意义上的纯然热爱,求知的渴望达到了对未知世界加意喜爱的地步,也无法完全做到什么事都知道。

立下这样的高标,使求知者步入人才济济的“耻辱”殿堂就是必然的。儒家的一些大人物喜欢把话说得非常满,自己做不到,但可以限制别人去做,这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成功,比如“存天理、灭人欲”。

把自己搞废了不说,似乎把全体人民群众都搞废,变成了他们的终极理想。对于喜欢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蒙田,他们有可能被儒家送进庠序里接受“三百千千”的再教育。

我不是白居易的追随者,也不认为老大妈看得懂是所有写诗者的动力。休谟说趣味无争辩,从消极意义上看,这是诗歌欣赏的最佳排除法。

趣味的确是个众口难调的东西,我们很难想像全世界人民都喜欢一首诗,争嗜一道菜,而别无分号的窘境,只能为此感到悲哀和恐惧。古人用关睢来像征后妃之德,虽然这个解释在我看来很无趣,但也可聊备一说。

不过你用这一说,来束缚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并且认为只有这种说法才是唯一正确的阐释,还要拿这答案来考试,这便是我反对你的因由。 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

当然如第一篇里将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错为祖父,这些都只不过是瑕不掩瑜的小毛病。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

老杜准备从外地回成都草堂的时候写道:“侧身于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这不是可以拿来形容一直息隐都江堰的林赶秋吗?说到“息机”成隐,韩偓《欲明》一诗又说:“忍苦可能遭鬼笑,息机应免致鸥猜”,让我想起李商隐的:“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鸳雏竟未休”。这些动物都是拿来人开心的,状喻人事的替代品。

说到底,人毕竟自我中心的物种,这样你就好理解《诗经》里动物所具备的人事意味了。柏拉图在《政治家》中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要证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使用例证很难。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梦中观察事物,以为自己完全认识这些事物,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不只是赋比兴的诗歌手法,使得诗人们频繁使用动。

5.九下语文诗经两首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关雎 作者: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 一作:凄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如果把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1.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

6.《诗经》中有“公无渡河”这一篇吗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

“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后来曹植的《箜篌引》大约仅用曲调,内容与《公无渡河》无关。

但梁刘孝威、唐李白、李贺诸作则大抵用此意。

7.《诗经》中有一篇《采薇》,求对其赏析

译 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御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作品鉴赏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经典篇章之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