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主题灯

1.求诗歌一首 主题 灯还亮着

心中有盏长明灯 罗中伟 十几年来,我犹如幽暗昏惑中的行者,跌跌撞撞中兀自前行。

我不曾孤单,我也曾彷徨,但前进的步伐始终未停歇,因为心很明亮,一盏心灯为我照亮前方。钦羡着你,是因为你“春风得意马蹄轻”的轻快得意,年轻而张扬的我以你为榜样。

一颗追梦的心因你而蠢蠢欲动,一双追梦的翅膀因你而振振欲动。我钦羡着你,是因为你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大气——我所欣赏的品质。

学不来那份豪迈,便把它藏于袖间,于是心不再狭小。我钦羡着你,是因为你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丝和文采飞扬。

于是脚步开始坚定不移,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有你在,灯亮着。

真正认识你,是在“乌台诗案”之后。眩目的太阳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耀眼的群星也会有淹没于天际的时候。

而我的心灯却一直亮着,穿过厚重的历史,你是一盏长明灯。你辉煌的舞台落幕后,我原想宽慰你一下,但我们的苏轼,我的心灯却向世人展现了不一样的风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毋庸多言,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你走出了历史的窠臼。你不再是单纯的文人了,你已成为历史的定格亘古不变。

生命行程依旧在延续,路边的风景依旧很迷人,长明灯也必将在我的心中高悬。长明灯幻化成信念,矢志不渝;长明灯幻化成力量,永不枯竭;长明灯幻化成信仰,永远高悬。

我从不渴望旅途中的风雨再小些,我从不渴求生命中的阳光再灿烂些,我从不追求生命中的目标再辉煌些。因为风雨兼程路上,长明灯常亮着。

有时我常想,有什么可以将时光完整地承载呢?或许是经历吧!心灯长伴,永无遗憾!心不再好高骛远,梦不再遥不可盼。那经历过失败的生命小船早已等到了风等到了浪,扬帆远航!但愿心中的那盏长明灯指引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情,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

【评点】 这是一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文采飞扬的散文。从作者的写作素养看,这篇文章折射的是作者熟读文史的底蕴,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

从文章的运思布局看,作者思路清晰,构思新奇,选材独特,开篇不俗,首尾圆合,体现了较强的构架文章的能力。从语言的运用来看,作者能够自如而巧妙地化用古诗词,使文章意韵深远隽永,让语言苍劲有力,又加之词汇运用丰富多彩,文笔流畅张力无限,排比句式气势酣畅,情感细腻真切动人,很好地讴歌了英雄之壮美。

作品也因之蕴含着发人深省的主题,读来有一种诗的韵味,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我将奋然前行 叶义根 太多的累,太多的苦,我说不出,只因你说过:做人要坚强。一句习以为常的话语,从你那略带稚气的口中发出,我感受到了它的不寻常。

可是,知道吗?我更感到了一种内疚。妹妹,你现在还好吗?你是不是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特别是那可怕的重男轻女!是不是在怨恨爸妈的狠心,让你在小学毕业时,就出去打工!我不知道,此刻你还好吗?但我更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总是把你高兴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句怨言也不说。可知道,如果你说出来了,我的心里会好受些。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漆黑的晚上,当父亲笑着对你说要你辍学打工时,你先是沉默。而后又笑着说:“好啊,反正我成绩不好,而且我也不想上啦!”可是,这是你的心里话吗?你的成绩真的不好吗?你平时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上等,家里贴满了你的奖状,并且你好多次说要和我比一比看谁得奖多。

是你真的不想上吗?不!不!当你的小伙伴路过我们家门口时,我看见你流泪了,你对着他们仍旧笑着,但我知道这笑是多么勉强。然而,你仍旧吞下泪水,背着行囊踏上异乡的列车,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你的另一种生活——打工。

那年你才15岁。总是抱怨父亲不应让你辍学,然而父亲也只能无奈地笑笑。

我知道,家庭地贫困,让他不得不这样做。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可是,高考的失败,让我无话对你说,心中的愧疚更加浓厚。我不知道怎样对你说,我更加无法接受哥哥读书妹妹打工挣钱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我对你选择了沉默。然而,当落榜后的我听到你对我说“做人要坚强”的时候,我突然醒悟了,做人要能够承受一些悲剧,做人有时要活得潇洒一些,就像你辍学时表现得那么潇洒自然。

所以,我忍耐得太多太多,因为我对人生充满了渴望。我选择了复读,在复读的日子里,我一直把你的话记在心上,作为我复习日子的一盏指明灯,让它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

确实,我不能再沉沦,我不能再迷茫。妹妹,哥哥答应你,我决不会失败下去,面对生活的坎坷,我将奋然前行。

今年的高考,看哥哥如何兑现我生命的承诺。【评点】 本文是一篇很感人的记叙文。

作者包含愧疚的情感贯穿全文,将自己对妹妹的愧疚之情化作前进的动力。这是全文最成功之处。

第二人称手法的运用更容易将这一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当然本文的写作还是很切合话题的,有人认为本文有点偏离话题,我认为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妹妹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幻化为作者心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尤其是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更是这种话题的很好体现。

2.【蒹葭】(诗经) 的主题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译文:

河边的芦苇青又青,深秋的露水如霜白。心里想的那个人啊,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逆着流水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又在水的中央。

河边的芦苇密又密,清晨的露水还未干。心里想的那个人啊,她在河岸水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追寻她,道路险阻难攀登。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又在水中的沙滩。

河边的芦苇青又密,早晨的露水未干透。心里想的那个人啊,她在水的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又在水中洲。

主题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3.诗经 采薇的主题是什么

典故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作品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猃(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渴载饥。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关于《灯亮了》的作文

“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有你在,灯亮着。

有你在,文化的灯亮着,在外语疯狂的今天,我们的母语真的快被喧宾夺主了,英语成了我们的必修我们可以忍,也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汉语大赛的冠军竟然是新加坡人,幸好,有你在——诗经在,诗经成为了经典,后来居上的唐诗、宋词无处不渗透着诗经的影子。小雅中的长短句是词的模板,四六句是汉赋的基础,回文叠嶂、一咏三叹更是现代歌词的先行。

诗经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 有你在,爱情的灯亮着,诗经以其无邪的诗意引领着我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无论是争相传诵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少见的长短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纯正无邪的情感,在人心戒备,离婚率比结婚率高的今天,我们还能重温这样清澈的情感,真是难能可贵。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步一句,一句一沉吟,真的,有你在,我们的心灵之灯,情感之灯亮着。 有你在,友爱的灯亮着,从唐山到汶川,再到玉树,美丽的城市被摧毁,善良的百姓流离失所,但因为有你,有了诗经的灌输和滋养,人们的心是温热的,所有的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风雨同舟,“非君子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那些站起来保护、拯救自己同胞的人,不都是响当当的君子吗?诗经引领着我们走向正直,走向善良,走向温情,走向互助。 诗经不仅仅是一步诗歌总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有你在,我们的心灵之灯,永远亮着。

2 佛灯一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第一次了解先生是在语文课上,老师留给我们这样一首诗词鉴赏,简单的意象,质朴的语言,不简单的情思风流,流淌在字里行间。从此李叔同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记得曾经反复回味那两段文字,白开水一样,却又弥散着碧螺春的芳香,才华,像那悠悠江水一样涌动。

尽管只知道这些,但钦佩之情已如金字塔下的膜拜。 后来,偶然看到《读者》上有一篇关于先生生平的文章。

原来先生出生于富贵之家,年少时是一位翩翩公子。说到这里眼前又浮现出那张身着马褂,胸佩白玉的照片,原来先生年轻时竟是如此的帅气。

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的慈悲胸怀,坐藤椅前先把椅子抖一抖,晃一晃,以免伤害那些藏在椅子上的微小生命。如此慈悲的胸怀非常人所能悟到,所以释家才会向他微笑。

慈悲——佛灯上最耀眼的光辉,时时温暖心灵的阴暗。 如果说慈悲占据了佛灯光辉中的一半,那么认真就占据了另一半。

先生认真的个性是从丰子恺的回忆录中知道的,丰子恺说先生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认真”二字…… 先生做什么就是什么,做翩翩公子必然是风度翩翩,做留学生必须是一身西装,做教员一定要通身长衫,做和尚就必然是青灯古刹。凡心不动,任凭福姬的泪水洒满江头,仍是口念心经,超凡脱俗。

先生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正宗,做得经典,只为“认真”二字。 很难想像先生认真的劲儿已到了什么程度。

律宗是佛教最难修炼的,可先生不但修炼了,而且炼成了一代宗师。 探寻先生走过的路,从翩翩公子到断发留学,从富贵子弟到音乐教员,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特立独行改不了一腔爱国热血。

先生爱国这是事实,不过爱的方式有点特别——爱国之心,那佛灯中的灯芯…… 放下书,合上眼,蓦然想到先生那清瘦的背影,犹如佛灯一盏,点亮在无垠的黑暗…… (点评:佛心就是弘一法师的一盏明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作者以“先生”这第二人称写来,敬慕亲切之情顿生。

李叔同的生平经历如数家珍,可见作者的喜爱追慕程度之深,亦见作者的知识积淀之厚。由此不乏启示:有积累,有文采,有感悟,方能在考场作文中厚积薄发,急就佳篇。)

3 群灯闪烁 “有你有,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历史的漫漫长夜有着无数的挑灯人在为我们指明光明的道路,让我们不再惧怕夜的深沉…… ——题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首位挑灯人。由于君王昏庸,小人谗言,你毅然决然地投向了文学,走出现实沉痛的阴霾,著成《离骚》,流芳百世,独自扛起浪漫主义大旗,走在时代的先列。

因此,我们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历史上的又一位“挑灯人”,面对腐刑,面无愠色,执著追求,惨淡经营,终成一家之言,铸起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置身于黑暗之中,独自承受夜的煎熬,为我们点亮了心灵的明灯,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笑。

因此,我们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革命的不屈战士,凭借笔杆,直插敌人咽喉,剖析灵魂,揭露国人劣根。在最黑暗的社会中,你以笔为芯,以墨为油,孤独地点亮华夏最后一盏明灯,担当着不倦的点灯人,支起华夏最后一片蓝天。

你以心灵的星星之火,造就了革命的燎原之势,让神州大地再次接受了光明的熏陶。你甘愿成为人民的孺子牛,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丧家犬。

有你在,黑暗永远战。

5.诗经的表现主题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表现的主题也各不相同。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表现主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2、《雅》分《大雅》、《小雅》,其表现主题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表现主题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以反映人民愿望为主题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3、《颂》则为表现主题是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6.《诗经》主题分类及其主题意义,代表作,主要思想

一、分类:《风》、《雅》、《颂》。

二、主题意义: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 2、《雅》: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3、《颂:》宗庙祭祀之诗歌。 三、代表作: 1、《风》:《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

2、《雅》:《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 3、《颂》:《清庙》、《维天之命》、《噫嘻》。

主题思想: 1、《风》: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2、《雅》: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3、《颂》: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扩展资料: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

3、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7.《诗经》《采薇》的主题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

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إ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

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

8.诗经里有叫什么**的主题嘛

《诗经国风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句。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