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述闻

1.诗经 <兼葭>,翻译,求白话文的翻译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2.对《诗经•大雅•桑柔》中“大风有隧,贪人败类”的意思不是很确切

隧:风疾速貌。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隧之言,迅疾也。有隧,形容其迅疾也。有空,亦形容大谷之词也。”

类:《郑笺》:“类,等夷也。”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大风刮来迅且猛,来自空空大山洞。只有这个善良人,行为美好人称颂。惟有那些悖理者,终日走在污垢中。大风迅猛呼呼吹,贪婪小人害同类。话儿好听愿应对,忠言逆耳就装醉。不用忠良贤德辈,反说我是老悖晦。

引:我这样理解:狂风阴风怪风由洞邃、阴沟出,败类由贪婪、贪得无厌处?!3这个说法显然是把“隧”理解为隧道了,不敢苟同。另外 “有”字也可以类似虚词,引出形容词,例如诗经里面“彤管有炜”中“有”字也是这个用法,“炜”是形容词,由“有”作引导词。

3.求诗经全文与翻译

第八篇 女曰鸡鸣

【概要】描写情侣一段平淡而快乐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01、昧旦:天色将明未明之际

02、兴:起来

03、明星:启明星

04、将翱将翔:行动快捷的样子,一说指猎雁时逍遥快活的神情

05、弋:将绳系在箭上发射

06、加:射中

07、宜:《尔雅》“肴也”,此处作动词烹饪

08、御:奏

09、静:美好

10、来:王引之《述闻》“读为劳、来之来”,即抚慰

11、杂佩:用各种佩玉组合构成的玉佩

12、顺:顺从、体贴

13、问:赠送

请采纳。

4.求诗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

第八篇 女曰鸡鸣

【概要】描写情侣一段平淡而快乐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01、昧旦:天色将明未明之际

02、兴:起来

03、明星:启明星

04、将翱将翔:行动快捷的样子,一说指猎雁时逍遥快活的神情

05、弋:将绳系在箭上发射

06、加:射中

07、宜:《尔雅》“肴也”,此处作动词烹饪

08、御:奏

09、静:美好

10、来:王引之《述闻》“读为劳、来之来”,即抚慰

11、杂佩:用各种佩玉组合构成的玉佩

12、顺:顺从、体贴

13、问:赠送

5.<诗经·采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6.诗经 烈祖 翻译与赏析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绥我眉寿,黄耇无疆。约軧错衡,八鸾鸧鸧。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⑴烈祖:功业显赫的祖先,此指商朝开国的君王成汤。 ⑵有秩斯祜: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云:“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

祜,福。 ⑶申:再三。

锡:同“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典多假锡为赐字。

凡言锡予者,即赐之假借也。” ⑷及尔斯所:陈奂《诗毛氏传疏》云:“及尔斯所,犹云‘以迄于今’也。”

⑸清酤:清酒。 ⑹赉(lài):赐予。

思:语助词。 ⑺戒:齐备。

⑻鬷(zōng)假:集合大众祈祷。 ⑼绥:安抚。

眉寿:高寿。 ⑽黄耇(gǒu):义同“眉寿”。

朱熹《诗集传》云:“黄,老人发白复黄也。耇,老人面涷梨色。”

⑾约軝(qí)错衡:用皮革缠绕车毂两端并涂上红色,车辕前端的横木用金涂装饰。错,金涂。

⑿鸾:通“銮”,一种饰于马车上的铃。鸧(qiāng)鸧:同“锵锵”,象声词。

⒀假(gé):同“格”,至也。享:祭。

⒁溥(pǔ):大。将:王引之《经义述闻》释为“长”。

⒂顾:光顾,光临。指先祖之灵光临。

烝尝:冬祭叫“烝”。秋祭叫“尝”。

⒃汤孙:指商汤王的后代子孙。将:奉祀。

译文 赞叹伟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 永无休止赏赐厚,至今恩泽仍丰足。

祭祖清酒杯中注,佑我事业得成功。 再把肉羹调制好,五味平和最适中。

众人祷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 赐我平安得长寿,长寿无终保安康。

车衡车轴金革镶,銮铃八个鸣铿锵。 来到宗庙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荡。

平安康宁从天降,丰收之年满囤粮。 先祖之灵请尚飨,赐我大福绵绵长。

秋冬两祭都登场,成汤子孙永祭享。鉴赏 现存《商颂》五首诗,包括这首《烈祖》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它是商朝的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微子启受周之封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的作品(汉代微子启又避讳写作微子开,是殷纣王的庶兄)。

这些诗应是初作于殷朝,后在流传于宋国的长时间中很可能又作了加工润色。 《毛诗序》云:“《烈祖》,祀中宗也。”

经历代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祀成汤”之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评论是“《小序》谓‘祀中宗’,本无据,第取别于上篇,又以下篇而及之耳。

然此与上篇末皆云‘汤孙之将’,疑同为祀成汤,故《集传》云然。然一祭两诗,何所分别?辅氏广曰:‘《那》与《烈祖》皆祀成汤之乐,然《那》诗则专言乐声,至《烈祖》则及于酒馔焉。

商人尚声,岂始作乐之时则歌《那》,既祭而后歌《烈祖》欤?’此说似有文理。” 方玉润《诗经原始》进一步申说:“周制,大享先王凡九献;商制虽无考,要亦大略相同。

每献有乐则有歌,纵不能尽皆有歌,其一献降神,四献、五献酌醴荐熟,以及九献祭毕,诸大节目,均不能无辞。特诗难悉载,且多残阙耳。

前诗专言声,当一献降神之曲;此诗兼言清酤和羹,其五献荐熟之章欤?不然何以一诗专言声,一诗则兼言酒与馔耶?此可以知其各有专用,同为一祭之乐,无疑也。” 这首诗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

它是典型的宫廷祭歌(又叫“庙堂乐歌”)。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分四层铺写祭祀烈祖的盛况。

开头四句是第一层,首先点明了祭祀烈祖的原由,就在于他洪福齐天,并能给子孙“申锡(赐)无疆”;“嗟嗟”一词的运用,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接下八句,写主祭者献“清酤”、献“和羹”,作“无言”、无争的祷告,是为了“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这种祭祀场面的铺叙,表现了祭祀隆重肃穆的气氛,反映出主祭者恭敬虔诚的心态。再接下去八句,写助祭者所坐车马的奢豪华丽,以此衬托出主祭者身份的尊贵,将祈求获福的祭祀场面再次推向高潮。

结尾两句祝词,点明了举行时祭的是“汤孙”。首尾相应,不失为一首结构完整的诗篇。

此诗在语言运用上同其他《颂》诗一样,讲究典雅庄重,但由此也产生弊端,难免有些刻板乏味(当然也有好的句子,如“约軝错衡,八鸾鸧鸧”等)。在韵律安排上,此诗倒很有特色,三换韵脚,先用鱼部韵,再用耕部韵,最后是用阳部韵。

押阳部韵的句子特多,从“黄耇无疆”到“汤孙之将”的下半部分十一句,连用“疆”、“衡”、“鸧”、“享”、“将”、“康”、“穰”、“享”、“疆”、“尝”、“将”十一个阳部韵,音调非常铿锵和谐,其音节美远胜于文句美。后世句句用韵的“柏梁体”诗恐怕也是滥觞于此。

7.《诗经·王风·葛慕》,"绵绵葛慕,在河之浒".其中"葛慕什么意思

国风·王风·葛藟1

绵绵葛藟2,在河之浒3。终远兄弟4,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5。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6。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7。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8。终远兄弟,谓他人昆9。谓他人昆,亦莫我闻10。[1]

词句注释

葛藟(lěi):藤类蔓生植物。即野葡萄。

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浒(hǔ):水边。一说岸上地。

终:既已。远(yuàn):远离。

顾:照顾,眷顾。

涘(sì):水边。

有(yòu):通“佑”,帮助。一说相亲之意,与“友”通。

漘(chún):河岸,水边。

昆:兄。

闻(wèn):通“问”,亦有爱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8.给翻译一下(诗经)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 皋:一作“臯”, 《毛传》:“皐,泽也。”

九皋,曲折的水泽。《郑笺》:“九,喻深远也。

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

渊:深水。渚:水中小洲。

此处与“渊”对举,指小洲旁的浅水。《毛传》:“良鱼在渊,小鱼在渚。”

《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

之:往。萚:落叶。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

错:通“厝”。《说文》:“厝,厉石也。

《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榖:木名。

《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

《毛传》:“榖,恶木也。”攻:琢磨,治玉。

韵: 野(音宇)、渚、萚(音徒入声)、石(音蜍入声)、错(音粗入声)——鱼部;园、檀——元部。 天(铁因反)、渊(一均反)——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 有时游出近小岛。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树下萚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九霄。 鱼儿潜伏深水里, 潜入深渊也逍遥。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将美玉雕。

毛序: 《鹤鸣》,诲宣王也。 按: 此诗为全篇用比,王先谦以为与《匏有苦叶》同体,良是。

序云“诲宣王”,不知何据。《笺》、《疏》以为求贤,当是。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二句,《毛传》“良鱼”、“小鱼”之说,实有理。《笺》、《疏》之说,似是而非。

以下为徐培均老师所作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

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

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

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

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

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

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

“园,花园。隐喻国家。”

“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

“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

’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

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

如此读诗,我们便。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