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沫诗经

1.沫打头的诗句

以沫开头的诗句

1、沫额宣驽资(元·杨维桢·《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三》)

2、沫之乡矣(先秦·诗经·《桑中》)

3、沫之北矣(先秦·诗经·《桑中》)

4、沫之东矣(先秦·诗经·《桑中》)

5、沫乱知鱼呴(唐·薛能·《黄河》)

6、沫白还疑带海霜(唐·陆龟蒙·《酬袭美见寄海蟹》)

7、沫溅群鸟外(唐·戴公怀·《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

8、沫泣岂徒然(南北朝·谢朓·《临溪送别诗》)

9、沫下麴尘香(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10、沫水腾掉震百雷(宋·苏洵·《游陵云寺》)

11、沫水东来万井腴(宋·洪咨夔·《送高才卿守永康二首》)

12、沫霏侵佛像(宋·戴栩·《龙湫瀑》)

13、沫漩桥声下(唐·喻凫·《浴马》)

14、沫飘飞絮擘(宋·陈宓·《和李艮翁延平山泉韵》)

15、沫盖钊?(宋·宋祁·《偶作二首》)

16、沫讶浮鸥鹭(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

17、沫滞潭花片(唐·许棠·《秋日陪陆校书游玉泉》)

18、沫雾濡云真得计(宋·陈岩·《野螺峰》)

19、沫此炎州埃(宋·范成大·《兴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岩,妙绝南州,率同僚饯》)

2.《关雎》(诗经)

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诗经》: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

伯 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抒情诗。

朅(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背:北。指北堂。痗(音妹):忧思成病。

4.相濡以沫是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子:此处为“你”的意思。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

“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这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

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语汇老去,这个词却依然焕发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生命力。

相关
上一篇
诗经玖著
下一篇
木华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