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 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其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但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 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其中的一^个悬案。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3000 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才成为后世所见的 300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 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后来有史学家也主张这种说法,他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 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 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相吻合的。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 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 2.“孔子删《诗》”是怎么回事儿《诗经》是目前通用的称呼,在先秦古书中,仅称之《诗》或《诗三百》。 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古籍遭劫,《诗经》至汉朝才复兴。汉朝将《诗经》列于学官,多以《鲁诗》、《毛诗》等称呼之,到了宋、元之后,《诗经》这一名称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历史上有“孔子删诗”之说。 这种说法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其中对孔子整理《诗经》作了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是说,《诗经》原来有3000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305余篇的定本。 但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3000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如《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代诗经被称为“经”是在西汉时代?西汉时期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 具体来说: 1、在各家看法中,大致认为《诗》被称为《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被认为是孔子编修过的《诗》就成了儒家经典,所以称为《诗经》,确切是那一个人开始称呼,暂无考证。 2、“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备注:但是孔子编订《诗经》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都说明孔子编修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但是孔子的做法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4.为什么说《史记关于孔子将诗经》删减至300的记录是错的《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 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 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 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 到“《诗》三百”,如《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 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再者,《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 出生以前,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了很大工夫。 《论 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 字,也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里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 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 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关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在许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对《诗经》及孔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第三,对照书传中所引可知《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或录有章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也与删《诗》吻合。 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于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时“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颌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上持这种观点。归结起来,反对孔子删《诗》说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被删掉?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侦《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300篇,即使孔子删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多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看来,孔子是否删过《诗》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