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名词解释

1.诗歌的名词解释(参考文献唐诗宋词)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绝对权威。

2.名词解释或简答:中国诗歌会

现代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发起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於诗歌的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除上海总会外,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也都建立了分会。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大多办有刊物,涌现出王亚平、温流等一批青年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特色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新诗歌‧发刊诗》)。他们企求“藉著普遍的歌、谣、时调诸类的形态,接受它们普及、通俗朗读、讽诵的长处,引渡到未来的诗歌”(《我们的话》)。

《新诗歌》还出版过“歌谣专号”,刊登大量采用民歌、民谣、小调、鼓词、儿歌形式写作的新诗。中国诗歌会建设新诗的主张和行动,得到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的关心和支持,1935年,当“国防诗歌”被作为“国防文学”的一部门提出来的时候,中国诗歌会的同仁们热情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并在1937年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

抗日战争前夕,该团体停止了活动。

3.诗歌,近体诗的名词解释

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诗歌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总称。

古体诗可不按韵律,但近体诗必须按韵律。

古体诗: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近体诗:

近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4.关于古诗的名词解释

1.新体诗在“五四”之后,以席卷之势,占领了中国诗坛,冰心、闻一多等许多大诗人成了璀璨的诗坛明珠。几十年后,又出现了臧克家、艾青等诗人,还有舒婷、顾城、北岛、郭小川等一批朦胧派诗人,还有食指、海子,以及“下半身”诗派,他们活跃在中国诗坛,以才子的笔锋控诉、指引着社会与人生。

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起来,新诗更自由,运用了白话文,打破了格律的束缚,不押韵,不用点标点,直接抒情,更有激情。

2.永明体之名,始见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颐的年号(公元483—494)。永明年间,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创立了一种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诗体,即永明体。永明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声律,沈约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沈约把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了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要求在诗歌中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要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调和平仄。永明体的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和王融三人。

3.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本文里叙述。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4.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5.楚歌

古代的楚地民歌。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南方大国,占有江淮流域大部分地区。它在政治、文化上虽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早在《诗》三百篇中,就已经包括了中国中南部江汉流域的民歌——《周南》、《召南》,这些楚地民歌的艺术特色,曾被屈原所吸取,成为他创造“楚辞”体诗篇的基础。

6.田园诗

中国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5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品。其中,《归园田居》通过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诗人弃官归隐、摆脱仕途后无限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桃花源诗》是田园诗的一个发展。从田园到桃花源,反映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自然淳真,富有意境,韵味隽永 ,读来好似一股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它的出现,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相关
上一篇
吃的诗歌
下一篇
诗经青若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