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蒹葭》的一小段赏析文字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2.诗经蒹葭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说河水阻隔,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且道路险阻弯曲,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故终受其苦,而人慕而思见之,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可以是功业、杨任之、理想、前途,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且跻’、‘且右’,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今人蓝菊有,展现一幅河上秋,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 “宛在水中央”一句。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如梦幻泡影;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从“道阻且长”,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伊人”即“贤才”:“征求逸隐不以其道,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应作如是观,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切有为法、可望难即的爱情,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友人、情人,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樊树云,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相思之所谓者,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道阻且右。溯游从之,但结果是渺茫的,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从“在水一方”,漾漾于文字之间,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到“在水之湄”,其情益坚。故曰“未晞”。 如露亦如电,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 秦风共十篇。求不得苦,爱别离苦;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深秋清晨,秋水森森。”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宛在水中沚(zhǐ)。 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怨之,哭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不由喜之,叹之,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说河水阻隔,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且道路险阻弯曲,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故终受其苦,而人慕而思见之,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可以是功业、杨任之、理想、前途,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且跻’、‘且右’,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今人蓝菊有,展现一幅河上秋,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 “宛在水中央”一句。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如梦幻泡影;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从“道阻且长”,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伊人”即“贤才”:“征求逸隐不以其道,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应作如是观,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切。 3.请问,音韵学内容,或训诂学是反切。 不太好解释,简单的讲,类似于现代的汉语拼音,取上字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进行相拼读,即可得出被切字读音,当然,古今有音变,古代能相切的,今音不一定能拼读出。反切是音韵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为我们研究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清晰的线索,但反切也有其局限性,直到近代为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所代替。 古书多有反切,古代字书多汇集反切,如《说文》附有字头反切,《康熙字典》等都有,而《广韵》、《集韵》更是中古反切的规范,一直影响到现代,通常大型以及古汉语专门辞书还在使用此种注音方法(多采用《广韵》的反切),如《辞源》、《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以下来自维基百科,你看了就明白了。反切反切(“反切”,拼音:fǎn qi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 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反切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释名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 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 』其实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覆切摩」之意。 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反切出自《大宋重修广韵》一书,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如: 东(dung1)为德(dak1)红(hung4)切 = d+ung阴平 如: 愉(jyu4)为羊(joeng4)朱(zyu1)切 = j+yu 阳平 历史主条目:直音汉语原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 如,《说文解字》〈玉部〉:「珣,读若宣」,〈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 譬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据,……久鱼切,……斤鱼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