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蔡风

1.诗经中十五国风,周南风的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主要是各国民间的诗歌像秦风无衣这样的,雅有小雅、大雅,是贵族宫廷诗歌、颂主要是祭祀用的诗歌 附: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主要是从音乐入手。

风,即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见楚囚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

……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国风,即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周南》、《召南》列于国风之中,应是两个地方的土乐,但其命题不同于其它国风。

于这一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王质在其《诗总闻》中明言:“南,乐歌名也。”

当代学者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文学史简编》中说:“南是南方的民歌。……这个‘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乐器名(就是‘ ’字)”。

我们一般认为“南”字是方位词,《周南》、《召南》作为《诗经》中的民歌,它反映的应是那个时代某些南方地域的土乐,与其它国风的性质一样,但既然如此,为何其名为《周南》、《召南》而不是《*风》呢? 据史料记载分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是分陕而治的。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周南》、《召南》屡次提到长江、汉水、汝水,可以证明“二南”(注:周南、召南)是包括着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

既然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召南》可以说是《周南风》、《召南风》的省称。

“二南”作为南方民歌,其地域性还可以从十五国风整体的地域特征来作进一步的论证。十五国风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风歌谣。

不过,纵观全局,却不见有“楚风”,似乎不曾辑有楚地歌谣,古人因此以“楚风”“不得与十五国风并录于《经》而为楚憾”。实际上,这“二南”民歌也就是楚地歌谣。

《周南•汉广》毛传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流域。”这说明《汉广》就是江汉流域的诗歌。

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也说明:“江汉皆楚地,盖自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清人何天宠则进一步强调:“楚何以无‘风’,后儒以为删诗不录‘楚风’,非通论也。”

据《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武汉一带,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腹心地区。

所以“二南”诗篇,应多是产于这一地的楚歌谣。而《诗经》对于产生于楚地的《周南》《召南》在编定时为何不标明为“楚风”呢?其原因可能是楚国在西周初年尚且是江汉流域一个“土不过同”的小邦,至春秋中叶方壮大到据有整个江汉流域乃至半边天下,因而,周朝乐官在编订《诗经》之始,就只是将这些南方歌谣加以编订而分称为“周南”“召南”,并且在《诗经》最终成书时也一直沿用这一称呼而未作修改。

以上从地域位置对《周南》《召南》的地域特色作了分析,下面再来看诗歌的内容。 《周南》《召南》中的许多歌谣,不仅记南方之地,写南方之物,而且鲜明地反映了江汉流域的民俗风情,初步显示了南方楚歌的特色。

“二南”共有诗歌25首,其中较多的是用于祀典或礼俗活动的仪式歌,这是因为春秋中叶以前南方楚地远没有中原那样开化,民风朴野,其俗尚尊鬼神且好祠的缘故。《周南•桃夭》,就是一首古老的礼俗活动的仪式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古往今来,解说《诗经》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婚姻情景、祝贺女子出嫁的歌谣。

其实从原始歌谣的产生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这首祝福歌谣最初应是一首祀典祭歌,可以说是“一首以桃为图腾的群体的祭祀礼辞”。(注:张岩.简论汉代以来《诗经》学中的失误.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而桃,作为一种“图腾”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图腾主义的起源和母性崇拜是分不开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妇女受到尊重与崇拜,其生殖、蓄衍关系到整个氏族的生存,而对“生殖”却是充满着神奇和神秘,这便是妇女受崇拜的原因。

妇女怀孕的原因是什么,无从解释,于是妇女们自己也觉得这是由于某种机会,遇到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它无生物,无意间有动于心便使自己怀孕了。因此生下的婴儿,便以这种物体命名,而名与实是不分的,这物件便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

孙作云先生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指出:“所谓图腾,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是他们的祖先、保护者。”也就是说,作为图腾,一般具有生殖、崇拜、保护等要素。

《桃夭》三章歌辞的前两句,都是对桃的热烈礼赞。而桃在先秦时代是江淮流域常见的生长茂盛的植物,与楚地先民的生活十分密切,也被当地的人们所崇拜。

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2.诗经•邶风•击鼓

身为女子,你希望爱人给你的誓言仅仅是一句"我爱你",还是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若我,我选择后者.贪心的纠缠,让人早已不满足于最初的那一刻对爱的确定,而需要更长时间的维系与确认:长相厮守.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期来到了.坚定而甜美的誓言,从我抓紧你的手那一刻就再不松开,到老到死.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联合陈,宋,蔡伐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拉开了一场战争.他只是无数士兵中的一名小卒,跟随他们的将领孙子仲,奔赴战场.在出征路上,他深深明白,连营的号声,是多么的摧人心肝!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但无论多么依依不舍都必须离开,你能明白吗?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为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劳累,却可以每天回家.

即使,即使喝的只是野菜汤.但那野菜汤也是他女儿上山采摘,他妻子细细的洗过,他儿子砍的柴,他老母亲文火的熬出.

家人齐心协力,用心地熬出了这一碗汤,然后暖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等待他回来品尝.

你知道吗?即使他们非常劳累,仍能每天回家,喝上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却要到千里之外,奔赴那场死亡盛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或许,我有幸可以不死吧.但那时我已经白发苍苍,像路边的杨柳老了春心,再也舞不动了.你听过那些出征回来的人是怎么唱的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揉碎了我的心.谁知道我再迈进家门时,还能不能见到在床边灶头忙碌的你呢?

风餐露宿的征途中,多少人倒了下去,然后战马踩上去,鲜血埋进泥土.我不敢回头,因为回头已经没有了意义.我们不能停下来,只能继续往前走.

终于可以停下来驻扎营地,我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应该感到幸运.但马上涌上脑海的全是对你的思念与忧伤,他们像滔滔的江水,我无力地沉沦.

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天边,今夜我最后一次想起你,天亮时军旅又将起行.不知明天的此时此刻,我还有没有命坐在这里思念你.

我的战马不见了!我得去找它,没有了它,我就再不能征战,会被遗弃在这荒郊野外,无法回来看你,我的妻.

看,原来它在那棵树下.它像我一样神思涣散,我怎么忍心鞭打我的马儿呢?它与我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乡.

你知道吗,马嘶如风,像寂寞地掠过荒原的风,一听见它的声音,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仿佛看见,在乡间的田野,你来给我送饭,陌上的柳絮纷纷扬扬飘在你的肩上身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十六个字像血色的流星坠落,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尽管它有百般疮痍.

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但是,此刻如潮水一样侵袭我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是如此清晰地记得,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现在,请你原谅我.生与死的距离太遥远,我们的别离太久长,我无法做到了.不是我不想坚守我们的誓言,我的妻,我的双眼,再也无法亮起.

这是一个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一个征夫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无望到连名字都没有.他们死后即使有爱的墓碑,那上面也只会是一片空白.

可是,<<;击鼓>>;的忧伤却蔓延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地吹着,也吹红了,我们的眼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是我们做得了主的.对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渺小!可是,我们偏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也不分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是的,无法自主.可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去奢望,奢望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我伸出手的时候,我可以看见你同时伸出的手吗?不要早一步,也不要晚一步.这人世间最甜蜜最悲凉的誓言,你愿意和我一起用一生去完成吗?

不是奢望做得了主的,只是卑微地希望尽些人事------

曾经与你十指相扣,也好过一无所有.

3.诗经•邶风•击鼓

身为女子,你希望爱人给你的誓言仅仅是一句"我爱你",还是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若我,我选择后者.贪心的纠缠,让人早已不满足于最初的那一刻对爱的确定,而需要更长时间的维系与确认:长相厮守.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期来到了.坚定而甜美的誓言,从我抓紧你的手那一刻就再不松开,到老到死.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联合陈,宋,蔡伐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拉开了一场战争.他只是无数士兵中的一名小卒,跟随他们的将领孙子仲,奔赴战场.在出征路上,他深深明白,连营的号声,是多么的摧人心肝!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但无论多么依依不舍都必须离开,你能明白吗?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为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劳累,却可以每天回家. 即使,即使喝的只是野菜汤.但那野菜汤也是他女儿上山采摘,他妻子细细的洗过,他儿子砍的柴,他老母亲文火的熬出. 家人齐心协力,用心地熬出了这一碗汤,然后暖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等待他回来品尝. 你知道吗?即使他们非常劳累,仍能每天回家,喝上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却要到千里之外,奔赴那场死亡盛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或许,我有幸可以不死吧.但那时我已经白发苍苍,像路边的杨柳老了春心,再也舞不动了.你听过那些出征回来的人是怎么唱的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揉碎了我的心.谁知道我再迈进家门时,还能不能见到在床边灶头忙碌的你呢? 风餐露宿的征途中,多少人倒了下去,然后战马踩上去,鲜血埋进泥土.我不敢回头,因为回头已经没有了意义.我们不能停下来,只能继续往前走. 终于可以停下来驻扎营地,我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应该感到幸运.但马上涌上脑海的全是对你的思念与忧伤,他们像滔滔的江水,我无力地沉沦. 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天边,今夜我最后一次想起你,天亮时军旅又将起行.不知明天的此时此刻,我还有没有命坐在这里思念你. 我的战马不见了!我得去找它,没有了它,我就再不能征战,会被遗弃在这荒郊野外,无法回来看你,我的妻. 看,原来它在那棵树下.它像我一样神思涣散,我怎么忍心鞭打我的马儿呢?它与我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乡. 你知道吗,马嘶如风,像寂寞地掠过荒原的风,一听见它的声音,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仿佛看见,在乡间的田野,你来给我送饭,陌上的柳絮纷纷扬扬飘在你的肩上身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十六个字像血色的流星坠落,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尽管它有百般疮痍. 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但是,此刻如潮水一样侵袭我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是如此清晰地记得,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现在,请你原谅我.生与死的距离太遥远,我们的别离太久长,我无法做到了.不是我不想坚守我们的誓言,我的妻,我的双眼,再也无法亮起. 这是一个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一个征夫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无望到连名字都没有.他们死后即使有爱的墓碑,那上面也只会是一片空白. 可是,<<击鼓>>的忧伤却蔓延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地吹着,也吹红了,我们的眼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是我们做得了主的.对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渺小!可是,我们偏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也不分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是的,无法自主.可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去奢望,奢望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我伸出手的时候,我可以看见你同时伸出的手吗?不要早一步,也不要晚一步.这人世间最甜蜜最悲凉的誓言,你愿意和我一起用一生去完成吗? 不是奢望做得了主的,只是卑微地希望尽些人事------ 曾经与你十指相扣,也好过一无所有.。

4.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

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 【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

5.《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意思如下: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三、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6.《诗经》里的“卫”与“鄘”的关系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邶、鄘二地既已并入卫国,为何卫诗还冠以其名?自汉以来议论纷纷。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故这一说法仍属猜测。

7.《诗经·邶风·击鼓》的背景

1、背景: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

2、《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3、作品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注释译文: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5、白话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8.诗经中是邶风还是邺风为什么有些地方写的是邶风,有的写的又是邺风

邶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注①),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注②),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注③),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