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诗歌的故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陆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2.关于诗歌的小故事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3.关于诗歌的故事1.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2.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3.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4.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古诗较长,极具表演性) 5.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古诗较长,极具表演性) 4.有关诗歌的故事题都城南庄 崔护所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有情人终成眷属。据《本事诗》记载,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而《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也是颇有特色的,它不仅使这个故事大为生色,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四讲述了一个由时间创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护的少年,资质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节,崔护独自来到城南郊外,看到一处花木丛萃的庭院,占地一亩却寂若无人。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少女娇艳的容貌在门缝中若隐若现,简单的对话之后,崔护以“寻春独行,久渴求饮”的理由进入院内,崔护饮水期间,少女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研”。两人四目相视,久而久之。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此后的日子里,崔护度日如年,时刻思念着少女的容颜。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终于再次起身前往城南,来到庭院门外,看到花木和庭院还是去年地模样,只是人去楼空,门上一把大锁显得冰凉和无情。崔护在伤感和叹惜里,将一首小诗题在了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余华《活着》日文版自序) 5.关于诗歌的小故事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6.有关诗歌的故事唐·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诗人韩偓,小字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他少有才华,是初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十岁时曾在为李商隐饯行的筵前赋诗赠别,语惊四座。后李商隐重吟其诗,作此绝酬答。老凤,这里指与李商隐同年考中进士的韩瞻(韩幄之父),也就是题里的畏之员外。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这句诗说,雏凤的名声比老凤更为清亮,即说冬郎的才华更胜于他父亲,前途无量。现在常用来说明后辈的才干胜过前辈。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全文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知道转载 7.有关诗歌的故事1.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2.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看你像面团儿似德!”“看你像粉团儿样。”“你那老夫子哩?”“就像一颗枯焦的老干葱!”宰相越听越生气,忍了又忍,到别屋睡去了。 第二天,宰相摆上月饼,水果,叫来小夫人和书童,要他们吟诗作对。宰相先吟道:“八月十五日正东,忽听屋内笑甜声。面团伴着粉团乐,外头亮了老干葱。”小夫人一听宰相知道了,并不害怕,索性对了一首:“八月十五月正西,功夫休掉少年妻。活着虽然在一块,死了还是别人的。”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8.有关诗歌的故事要最短的一、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 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其二、苏东坡与佛印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 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 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麽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麽字啊!」「你姓苏的『苏』字怎麽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 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 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麽?」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里卖的什麽药。 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 」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其三、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马上回答:「狗嘴何曾出象牙」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三角如鼓架」于谦就回答说:「一秃似擂槌」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其三、嫦娥原爱绿衣郎从前,有一幕僚家有一个天姿国色的闺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为妾。这位幕僚既不敢违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儿,正与妻子踌躇不定,愁眉不展时,女儿前来问安,见状便问二老。 9.关于诗歌的有趣故事1、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2、题国公桥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 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 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 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 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桥头建立了壮观的碑亭,以纪念信国公文天祥举义驻师。树立的三块石碑,均有秀丽的碑文。 传说后来当地著名的文人林希严(林泰)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满怀地写了《题国公桥》一诗。3、三吏三别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4、一诗官 在明朝,还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明太祖微服出访,遇到了一个穷秀才,明太祖为了考察这个穷秀才的才华,便以小木块为题,让他写了一首诗。秀才略加思考后,便咏诵道:“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 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这首诗明咏小木块,暗寓自己的抱负,构思十分精妙,所以很是得朱元璋的赏识。 据说,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见了他,并封他按察司(省级司法官),让他去实现“要向人间治不平”的伟大愿望。“一诗官”表明诗歌在古代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得宗、明太祖这些封建君王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识人能力,与此同时,也同样为他们发现、选拔人才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元稹,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5、忆江上吴处士 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