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系联法

1.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子:

1、《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器

2、《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兴。

译文: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3、《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译文: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扩展资料:

《诗经》中赋、比、兴影响:

《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大量的赋的手法,铺张扬厉,为楚辞、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基础。

诗经中的比、兴,更是为后代诗人所发扬光大,如李白、苏轼等人,运用形象的比喻的手法,创造出了兴寄与文笔并举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独特风格。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比兴

2.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诗经有哪三种描写的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3.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下面就讲得很详细,也有实例: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4.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诗经有哪三种描写的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5.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离骚》的发展与成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说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诗经》首先是展现了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原始注解中应该是宗教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至于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则是后人对其的一种创造性阐释.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离骚》则是楚国政治家屈原所作.在理解《离骚》的时候,同《诗经》一样,其原始意义更多是政治性的.《离骚》是浪板注意文学的源头.

综上,比兴手法最先在阐释《诗经》时运用,其运用篇幅相对较小,含义较单纯,如同乐咏,为数较多较真挚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乐歌,维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并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迷狂,成为纯粹的文学手法.《离骚》在继承《诗经》的同时,在篇幅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这首抒情诗中,表现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之火和热爱楚国的强烈精神.一系列比兴手法的运用,则是充分利用了神话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形成了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岁后世文学同样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注意现实和浪漫的区别)

一句话:离骚的比兴更多的是侧重于用世间高贵的事物来比喻人的品德!

而诗经中的比兴更多的来说明这一样事物,相当于现在的比喻.

6.方言和古音古韵的关系有什么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 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 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 谐声字。

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 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 古籍注音。

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 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

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

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

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

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

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 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 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 去声不变。 D 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

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

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 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

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

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礼记王制)本义 两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

(时,禅母之部。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被,并母歌部。

披,滂母歌部)。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

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

(阙,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

阙的本。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