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竹子的诗句《诗经·斯干》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叠石流泉, 茂林修竹. ——晋·王羲之《兰亭序》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 ——苏轼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 ——宋·陆睿词句 (郑板桥诗三首) 枝长叶少,枝短叶多. 世间如此,英雄奈何. 不是春风,不是秋风. 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驱我暑,能豁我胸. 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赐以佳名,千秋无让. 空山结盟,介节贞朗. 五色为奇,一青足仰.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唐诗百家全集》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唐诗百家全集·刘禹锡柳宗元卷》 酬人雨后玩竹 唐·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唐诗百家全集卷》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上) 栽竹拂枝,拂尘洒露. 君子取之,最有用处. 千笔淡墨,画出细竹. 抽得心丝,无不肖曲. 竹中有竹,竹外有竹. 渭川千亩,此为巨族. ——以上三首选自《墨竹画谱》 赋予得临池竹 唐·唐太宗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得凤凰.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冉冉孤生竹,结根太山阿. ——汉代诗. 慈老竹 2.《诗经》中形容”竹子“的诗句有哪些《诗经》中形容”竹子“的诗句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2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3.含有“离”字的诗句南: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句写沦陷区 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离: 《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灞陵行送别的注释译文⑴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⑶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⑸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5.《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有哪些《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如下:1、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2、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邶风新台》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邶风泉水》译文: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4、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淇奥》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5、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扬之水》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6、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扩展资料: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诗经价值:《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 6.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都门帐饮无绪,③留恋处,④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停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7.古诗中的离情别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4、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门山》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