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结构美

1.《诗经》的韵律美如何理解

赋、比、兴的手法 句式的章法 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 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 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 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 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 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 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 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 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 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 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 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 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 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鸳鸯 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 上的联系。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 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 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 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

再如《周南·桃夭》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毛传”认为是兴,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 兴后再以赋法叙写。

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 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 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 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 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

2.诗经 青青子衿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我就纳闷了,什么时候曹操曹孟德的诗收录到诗经里面了?难道他自费出版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全诗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诗结构上有重章叠句的特点,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可以加强抒情的效果。诗句以四言为节,此诗其根据表达的需要,句意构造很是灵活多变的,语言特色十分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更富于音乐美。当我们读起来时,感到清晰明快,琅琅上口。

在《诗经》里这是一首情诗,表达女子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而曹操的确引用过其中几句,但是现在不是要问这个,你们文不对题,完全是答非所问嘛。

3.《诗经.蒹葭》的意境美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4.《国风》有哪几种引人注目的艺术结构

《国风》 《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关于“风”的含义,《诗大序》最早从政治上来解释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以风来比喻王者教化。唐代孔颖达从其说。

至宋代,郑樵的《六经奥论》始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近代学者一般从郑、朱之说,认为“风”即“土风”,亦即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十五国风,就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豳风图》 (南宋 马和之) 十五国风分布的地域很广。其中“周南”是指周公旦所辖治地区,即今河南洛阳至湖北北部江汉一带的地方音乐 ;“召南”是指召公奭所辖治地区,即今陕西南部至湖北西北部地区的地方音乐;“二南”大都产生在江汉流域。

其余13国风,则大都产生在黄河流域,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其中集中于河南地区的“ 邶 ”、“ 鄘 ” 、“卫”、“郑”、“桧”等所谓“郑卫之音”多达六、七十首,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方在当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缘故。

《国风》大部分为春秋时期的作品。由于大部分来自民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最具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是《诗经》中最精华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

《国风》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劳动生活的画卷。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集体唱的歌 。

它细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摘车前子时先后不同的动作,反映了整个劳动进程,情调欢快,表现出妇女们的旺盛的劳动热情。②征夫思妇的哀吟。

如《豳风·东山》通过一个久征退役的老兵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③恋歌与弃妇的哀怨

如《秦风·蒹葭》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如梦的追求;《卫风·氓》、《邶风·谷风》通过对弃妇不幸遭遇的叙述,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④人体 、人品、人的技艺之美的赞歌。

如《卫风·硕人》是赞美人的体态的代表作品,清代姚际恒说它“千古诵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又如《唐风·椒聊》、《鄘风·君子偕老》不仅着眼于外在的美,更歌颂内心的美,对于徒有天生丽质却无德的人予以辛辣的嘲讽 。

⑤ 政治讽刺诗 。如《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以冷嘲热讽的笔调揭露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表现了奴隶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国风》在表现手法上,普遍以赋、比、兴的交织运用来歌咏景物、抒写情思、塑造人物,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 。在语言上,生动、准确、清新、质朴,极富于表现力。

在结构方式上往往采用复沓手法,回旋跌宕,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国风》对后世的诗歌,尤其是乐府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

5.《诗经》有哪些艺术特征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4)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6.《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 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 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 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中对语 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 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 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 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 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语言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二至八言) 5、动、形容词的恰当运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 文学价值 1、光辉起点,开创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3、其中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手法、语言和技巧上,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4、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为儒家所重视和推崇。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

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

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

《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

《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 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

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7.《诗经》的形式美与周代社会的关系

《诗经》中反映的自然观念还与周代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在《诗经》的时代,我国中原地区已形成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结构。周民族向来以农为本,其远祖后稷即是传说中的农神,周人的历代首领如公刘、古公宜父、文王等都极其重视农耕,在宗庙祭祀之乐《周颂》中就有《臣工》、《噫嘻》、《丰年》、《载芟》等祭歌专用于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祭祀繁多,足见农事在周人社会生活中的神圣地位。从这些祭歌中可以看到西周初年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周颂·噫嘻》

劳动场面非常浩大,

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积。

-《周颂·栽芟》

劳动果实堆积如山。这种以农耕为业的社会结构延续了数千年,极大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文化心理、审美心态及中原文化发展趋势,同时也规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中,周人关注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及自然现象,长期的生产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对于自然事物的感受与经验。据晋人陆机统计,《诗经》中写到的草木有八十多种,鸟兽有三十多种,虫鱼有三十种。诸如: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小雅·车奉》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周南·汝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周南·卷耳》

这些诗句都是周人劳动生活的直接描述。而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便是这些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动植物。例如《周南·葛覃》写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滢,为缔为络,服之无译。

诗人之所以赞美葛的茂盛,是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织布缝衣。又如《召南·驺虞》写道:

彼茁者葭,壹发五犯。于嗟呼驺虞!

诗人之所以歌咏芦荻的茂密,是因为茂密的芦荻丛中隐藏着许多猎物,"中必迭双也"(朱熹《诗集传》)。再如《小雅·信南山》中写到对雨雪的赞美:

上天同云,雨雪雾雾,益之以霖霖。

既优既渥,既露既足。生我百谷。

这是因为天降瑞雪,正好有利于五谷生长。此外,人们咏《茉莒》,因为据说它是治病的药物,咏《采蘩》是因为它"于以用之,公侯之事",是祭祀品。显然,在上述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于自然事物的审美意识都是与物质功能的考虑相联系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美的观念是伴随着实用的观念而来的,人类最早的审美经验与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一致的。

相关
下一篇
诗经七兮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