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式微》的原文和翻译式微 作者: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2.《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谁知道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3.急,余冠英《诗经选》关于式微的解释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天将暮。式,语助。微:昧,黄昏。 露:通“路”,道路。 躬:身。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 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 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 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 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 还是一种权谋? 4.【诗经殷武翻译与赏析】译文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上帝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上帝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鉴赏】《殷武》一,是《商颂》的最后一篇,也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最后一篇,《毛诗序》所作题解为“祀高宗也”,谓其为商人祭祀歌颂殷高宗武丁之诗.但魏源本三家诗之说,云:“春秋僖四年,公会齐侯、宋公伐楚,此诗与《鲁颂》‘荆舒是惩’,皆侈召陵攘楚之伐,同时同事同词,故宋襄公作颂以美其父(桓公).”(《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魏说为此诗定论,毛序之伪,不足辨也”.然吴闿生《诗义会通》云:“考《商颂》五篇,皆盛德之事,非宋之所宜有,且其诗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等语,此复非诸侯之事,是序说无可疑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指出:“或疑商时无楚,……殊不知《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楚即南荆也.……又况《易》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此诗‘深入其阻’者合.鬼方,楚属国也.”其辨甚核,当从之. 殷高宗作为成汤之后的一代中兴之主,《史记·殷本纪》载有他的业绩:“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成驩(欢),殷道复兴.” 这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章六句,二、六章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5.《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 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 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 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 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 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 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 “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6.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出自《国风·邶风·式微》,全诗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如下: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如下: 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扩展资料: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 “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 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 “路, 露也。 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 “‘泥中’犹言泥涂也。” 按: “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 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 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邶风·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