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女娲是从哪儿来的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补天的女神,她的由来由以下产生: 一、源于原始人对蛙的崇拜。 母系氏族中以“蛙”为图腾的民族,那时蛙被看成为繁殖力旺盛的象征。 二、源于原始人对水产生物贝类的崇拜。 古时,娲与赢字义相通,赢属蚌类,蚌分两扇,被作为女性某一器官隐密象征。 三、源于原始人对石头的崇拜。 石为土精,蛇又是土地的象征,因此,女娲被描绘成人面蛇身,具有抟土造人的神奇本领。 《太平御览》中说,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独异志》说的是:女娲与伏羲是兄妹。 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俩人商议想结为夫妻,又自觉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祈道说:“若上天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这时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女娲劳苦功高,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和她的哥哥伏羲、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盘古开天辟地,为华夏大地始祖。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传说女娲之神人首蛇身。 曾教给人们婚姻之礼,造笙簧乐器。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间开始了一场战争,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令上天及人间四处不宁,祝融胜,共工怒之,头触不周山。 山崩,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此横祸,心甚悲之,为了制止这场灾难于是决心补天,用五色石,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斩东海大龟四足为柱,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 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女娲抟土造人之说。 又有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相助的记载。《淮南子.说林篇》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此为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显然前一说是受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后一说有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遗留的痕迹。 与女娲宇宙天人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 战国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 居(都邑)、作(制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张澍粹集补注本)云:"女祸作笙簧。 "张澍还注释云:"女娲,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当系宋注。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唐乐志》:"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风俗通》、《书钞》引无笙字。张澍这段注释引经据典说明女娲是发明创造笙簧的人,进一步指出"女娲作笙簧"亦与人类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贯地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说文解字》在解释"娲"时,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万物者"。两者联系观之,看出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类的意思,这与女娲造人就相吻合了。再从"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来看"女娲作笙簧"的意义。 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载:"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这段记载原是一个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只记载了这段神话的后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说雷公发下洪水,淹灭了天下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 他们是洪水退去后仅存的孓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传说。 这与笙簧又有什么关系呢?五代后唐马镐。 2.女娲真的是蛇身吗《山海经》女娲神话的传承流变 《山海经》被称为“神话之渊府” ,蕴含着丰富的神话资料。由于《山海经》资料来自荒古,其中神话素材便成了后世许多神话的源头。世界上任何民族的神话都经历了许多次变更修改。神话的传承流变主要归功于广大民间口头创作者的辛勤奉献,《山海经》神话也是如此。探讨《山海经》神话的传承流变既有助于当前的“《山海经》神话群系”的传承保护,又可在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中充分展示东方《山海经》神话的特色。 西方神话中造物神话和开辟神话很多,女娲神话是东方神话中最著名的造物神话、开辟神话。《山海经》记载的女娲神话文字不多,但却是这一神话的最早记录。《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经文“女娲之肠”,郭璞云“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栗广,野名。”又云“横道”“言断道也”。郭氏所释甚是,特别是“或作女娲之腹”更妙。 女娲神话乃是上古时代母权社会形态之反映。人类早期普遍存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形态。女娲在本经中以繁衍人类的创世主形像而出现,女娲另一丰功伟绩“补天”不见于此书,正是本书古朴之处。生殖崇拜应是女权崇拜最早出发点。汉人应劭《风俗通义》所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即女娲造人,与本经所记女娲腹化十神(人)均反映先民此一思惟水平。 女娲造人神话后来又增添了“补天”内容:《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正史《史记》也记载了这一神话,其《补三皇本纪》云:“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能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聚芦夹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造人和补天,完全是集造物神、开辟神于一身的天神。女性形象的女娲作为开辟神,较之男性形象的盘古为神格的盘古神话应该更为古老正统。 汉代以后,女娲神话向历史化民俗化发展。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多女娲伏羲合像,寓意女娲与伏羲结合繁衍人类。这既是女娲神话的历史化嬗变,也反映了男权思想的确立。至于唐人李冗所撰《独异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既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鄣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则是民俗化之使然。 综上所述,可见发自《山海经》记载的女娲神话较之西方造物神、开辟神神话更为丰满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