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唐风毒

1.诗经 唐风 无衣 有什么典故吗

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2.诗经 唐风 无衣 有什么典故吗

《无衣》,《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关于它所用典故,《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翻译成白话:《无衣》所用典故,是一个赞美晋武的故事。当年晋武公吞并了晋国后,他向当时的天子周厘王请求给予他加封,为了表示诚意,所以有这首诗,诗中的把天子的赐封比作“子之衣”,是其它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进而表明晋武公对周氏天子的尊敬。

全诗原文:国风‧唐‧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白话翻译: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3.诗经唐风无衣与虽有嘉肴的第一句比较

《唐风无衣》第一句: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白话翻译: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虽有嘉肴》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白话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两句话比较:《无衣》第一句用一个设问句开始开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出语气的肯定。

《虽有嘉肴》第一句是用一个倒装句开始开篇,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古人写作表现手法的多变,善于使用种种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简介:

1、《无衣》出自:《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旧说以为系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的事,但诗意不显,未可据信。《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虽有嘉肴》:《礼记·学记》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4.《诗经》唐风鸨羽

诗经·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释】: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保,鸟名,似雁

栩:丛密的柞树

盬:音古,闲暇

蓺:音易,种植

怙:依靠。

曷:怎么。

所:处所,指安居的处所。

棘:酸枣树。

食:吃。

极:尽头,终极。

行:行列。

尝:吃。

常:正常的生活。

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

成群落在柞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

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靠谁养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

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

成群落在枣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

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赡养父母哪有粮?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

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

成群落在桑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

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

用啥去给父母尝?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

生活何时能正常?

赏析:

《鸨羽》抒写了农民对繁重而无休止的王室徭役的抗议和怨恨。表达了人们渴望家人团聚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特别是从中揭示出徭役对生产的破坏,对人从头生活的破坏,意义更为深刻。诗以鸨鸟集在树上的摇摆不定,比喻徭役使人不得休息,既形象,又引人联想。

5.诗经.唐风多少篇

《国风·唐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为先秦时代唐地民歌,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有些诗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国风·唐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这些诗都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一共是 12 篇。

作品目录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作品原文 蟋蟀 原文: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注释:①聿(yù 玉):作语助。

莫:古暮字。②除:过去。

③无:勿。已:甚。

大(tài 太)康:过于享乐。④职:相当于口语"得"。

居:处,指所处职位。⑤好乐:娱乐。

无荒:不要过度。⑥瞿瞿(jù 巨):警惕瞻顾貌;一说敛也。

⑦逝、迈:义同,去。⑧蹶蹶(jué 厥):勤奋状。

⑨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⑩慆(tāo 涛):逝去。

⑾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

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

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

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

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赏析: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

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

"(《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 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

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较他说为胜。

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

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 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

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 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

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

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 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

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

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

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

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

本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

6.《诗经.唐风.绸缪》全诗及翻译,谢谢,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草捆得紧,三星闪亮在天空。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这好人?你这个人呀你这个人,我该怎么对待这人好!一把牧草捆得紧,三星闪亮在天边。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心爱人?你这人呀你这人,我该怎么对待心爱人!一把荆条捆得紧,三星闪亮在门庭。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这美人?你这人呀你这人,我该怎么对待这美人!

另:

《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朱子《辩说》云:“此但为婚姻者相得而喜之词,未必为刺晋国之乱也。”《诗序》囿于诗教。《辩说》也和诗意相差一定距离,不从。此诗带有明显的戏谑玩笑味道,这大约是民间闹洞房时的口头歌唱。诗的作者好像是一位兴致勃勃参加婚礼的人。

7.求《诗经·唐风·有杕之杜》的赏析

原 文

有杕之杜,①

生于道左。②

彼君子兮,

噬肯适我?③

中心好之,④

曷饮食之?⑤

有杕之杜,

生于道周。⑥

彼君子兮,

噬肯来游?⑦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译 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 长在路左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 可愿屈就来访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 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 长在路右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 可愿屈就来看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 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 释

①杕(dì 地):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 ②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③噬(shì 是):发语词。一说何,曷。适:到,往。 ④中心:心中。 ⑤曷:同"盍",何不。饮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⑥周:右的假借。 ⑦游:来看。

【赏析】 关于本篇诗旨,历来有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本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本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本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赏析也有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