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典的诗歌鉴赏

1.古代诗词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来一夜大风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表现出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吃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谊。其中的“掣”字用的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诗句奇特而美丽。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之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都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

2.【古代名诗句的赏析的具体内容】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①彩云间,千里江陵②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简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的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兴赴贬地,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3.急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

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展现了歌女们痛苦的内心世界。 上片首二句写歌女清晨梳妆:“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很长。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

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肉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

又肉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写歌女内心的愁苦。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

此三句,廖廖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将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

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何郎,何晏。

《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

“心如韩寿爱偷香”,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

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

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

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

4.帮忙赏析一首古代诗歌,说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技巧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 澹烟笼日暗神州.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该是多么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又能看得几时?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怎不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本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5.怎样看出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呢高中的诗词鉴赏

分析一首古诗应该从外向内进行,如果基本的都不理解,深层次的就更难了.而我认为一首古诗词应该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顺序解读.这三个要素解答了诗人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当然这只是个分析的框架,每一部分还需要用具体的内容来丰满.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抒情,借别的事物来抒情,抒情的结果是花落泪,鸟动心.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知道了诗人也在抒情,可是他是直接抒情,而他的结果是千里共婵娟.还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可能有点迷糊了吧!这句诗人在干嘛呢.看起来像是叙事,想起来像是议论.其实叙事是一种经历,议论是一种推论.诗人不可能经历了人生代代,也不可能年年望江月.所以是议论.。

6.古典诗词鉴赏作业求帮助.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

1.”采之欲遗谁”是本诗抒情的铺垫.诗中先说芙蓉采来送给谁,告诉读者是人的心中有一个她,之后的抒情都是向她抒发的.古人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将柳枝折下,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朋友,让远去之人可以睹物思人,以解相思之苦.现代人在离家外出的时候,看见身边有朋友或亲属赠送的东西也会感到一片温馨,这与古人折柳相赠如出一辙.2.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陶渊明的隐逸风格,从正面看是超然脱俗,从负面看是避世之举.但是他的诗风却是给诗词界开创了一片新天地.3.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例如:妈(阴平) 麻(阳平) 马(上声) 骂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一个字概括。

有点难,要是一句话么,就是第一句了.非要一个字的话,那就是愁了.词人通过环境描写和心态描写,像我们展示了自己难以表象出来的愁苦.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相关
上一篇
离歌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