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与错的诗歌

1.关于错误的诗歌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2.关于“错”的诗句

玉楼春 晏几道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 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 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清平乐 周密 晚莺娇咽,庭户溶溶月。

一树桃花飞茜雪,红画相思暗结。 看看芳草平沙,游鞯犹未归家。

自是萧郎飘荡,[错]教人恨杨花。 望海潮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变。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谒金门 王庭筠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虞美人·乡土 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蒋捷 甚矣君狂矣。

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 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

又一似、杨家风子。 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

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

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 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

做弄得、栖栖如此。 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新乐府诗集》郭茂倩.中; (1) 上邪,我欲与君相痴,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东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个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愈,,一个抒发的是当初为寻觅爱情时的天真。

苦苦的追求。

到头来什么也没得。

我不禁由此感叹。

3.有关“错”的诗句+见解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 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

4.柏拉图驱逐诗人对与错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想将诗人和画家逐出他的理想国,他罗列了诗人和画家的几条罪状: 一、诗人只是摹仿者,他得到的只是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二、他的作品对于真理并无多大价值; 三、他逢迎人性中低劣部分; 四、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从柏拉图陈述的罪状来看,他设想了一个政治修明的理想国度,毫无疑问,在这个国度里,理性是被尊崇的,真理是至高无上的。而诗画或者艺术是引起快感的,是感性的,所以应当被排斥,用柏拉图的话来说,“理性使我们不得不驱逐她。”

由此可见,柏拉图将理性和感性对立起来了。于是乎,柏拉图要驱逐诗人出他的理想国便逻辑地展开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辨析的是: 一、感性和理性是否对立的?它们在什么样的基点上对立?对立的理由是什么?至目前为止,我们找不到感性和理性对立的根据,相反,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完善的人就是将感性和理性融合于己身的人。 二、理性是否等于真理?理性当然不等于真理,很多理性就是恶,比如发动战争的理由。

三、真理是一种概念意义的真理?抑或是观念上的真理?真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今,仍然在争论,真理是否只有唯一的形式?当然不止,许多学者也认为,诗歌也能表达真理。 四、理性和感性是否与道德有关?理性和感性都是人的某种素质,它与道德无关。

柏拉图将诗歌或绘画道德化,这是他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重要理由。但奇怪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柏拉图将理性道德化。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澄清,我们便不能理解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如果我们武断一些,便会像柏拉图那样把它们对立起来,进而要将诗人或艺术家逐出理想国。 事实上,柏拉图也是矛盾的: 一、一方面,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另一方面,他又说:“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

也就是说,不是一切诗歌都不可以进入理想国的,只要是好的。 二、“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来教育人),看来,柏拉图将感性的音乐看成是铸造人的心灵的重要途径。

更重要的,三、柏拉图的全部哲学著作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除《苏格拉底的辩护》外),这种对话体不就是他同时代的戏剧家们使用的文体么?也就是说,柏拉图是在用戏剧或文学的或艺术的方式写作。 那么后人是如何看待柏拉图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聪慧、博学、早夭的诗人锡德尼说:“任何好好研究柏拉图的人都会发现,虽然他的作品内容和力量是哲学的,它们的外表和美丽却最为依靠诗。”

19世纪英国的伟大诗人雪莱说:“柏拉图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的意象真实而壮丽,他的语言富有旋律,凡此都达到了人们可能想象的最强程度。” 这恐怕是柏拉图没有料到的评价。

柏拉图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把感性和理性对立起来了。感性和理性都存在于人先天文化遗传和后天的文化习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尊崇何种而反对何种。

柏拉图这个命题的价值在于,他开启了一个为后人无数次提起的诗与哲学之争。

相关
上一篇
诗经蓁蓁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