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美孟

1.诗经美在哪里

都说最美不过诗经,那么诗经又美在哪里呢?仅仅是那些婉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嘛?我想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诗经的美,还美在很多方面,它有它独特的韵味、

首先,我认为诗经的美,美在其的文学价值。

众所周知,《诗经》的文学价值颇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战国之文,奇邪错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艺,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起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战国的文学创作,皆以诗经为源。这仅仅是总论,其中,诗经还以其独特的手法及情感影响后世。

诗经中广为用之的赋比兴手法。所谓赋比兴,朱熹提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将这些话翻译成白话文的话,并不难理解。现在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多用。《豳风·七月》叙述了一个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郑风·将仲子》用赋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心志。《魏风·硕鼠》用硕鼠来比喻不劳而获,忘恩负义的人。《小雅·鹤鸣》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任用贤人治国。还有《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的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仅仅是一种兴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被后世文人普遍重视,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以至於不懂赋比兴,则无法真正明白中国诗文当中所蕴含的内涵及其情趣。

第二,是《诗经》当中所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世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再者,诗经的美,在於它诗句当中所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愁,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他认为美都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於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里面。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麽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於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诗经》的开篇《关雎》则是讲述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故事: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得肩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她束起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了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却不得入睡,满脑子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都是“求之不得”不能接近,那该是多麽的揪心啊。

等待是一生中之苍老,苦苦的等待却步见自己的心上人来的情感,我们也为之焦急,为之担忧。《静女》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就是好的例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同样,离别的诗也总是能够很好的牵动人的情绪,带起人的哀伤之情。而《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以北燕南飞来表达依依惜别的场景。

最美不过诗经,当之无愧。

2.诗经中有名的很美的诗句有哪些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今我伤悲,莫知我哀.《采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 陟彼周行 野有蔓草 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南有桥木,可不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泳矣,不可方思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