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以柔诗经

1.如何理解诗经的“温柔敦厚”风格

古人对“温柔敦厚而不愚”较早的权威性阐释,见于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孔颖达强调的是:因为在上者深达于《诗》之义理,所以以《诗》教民而能使民“不愚”。然而,从《礼记·经解》整段话来看,孔子是在讲六经的“受教者”、“习《诗》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以及对此的有关评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深于《诗》者”的主体显然都是指习《诗》者,而孔颖达的阐发,却无端地多出了“在上”二字,亦即多出了“教《诗》者”这个主体,从而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不愚”,在涵义上偷换成了“使……不愚”,这显然是不符合文本原意的。

当代学者多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解释为“直言获罪”,如黄珅先生说:“对一般人来说,‘愚’即徒以直言获罪,而无补于事。”(见黄珅《“温柔敦厚”析》一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3期。)张毅先生也说:“敦厚是老实,‘愚’指过分老实而以直言获罪,有失礼处。”(见张毅著《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笔者认为,把“愚”解释为直言获罪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

首先,“温柔敦厚”到某种极端而生出偏弊,其表现形态只会是过于柔懦、一味顺承,而非直言敢谏。胡适先生在《说儒》一文中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他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原’是谨愿,乡愿是一乡都称为谨愿好人的。”(胡适:《说儒》,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3页。)孔子强调“《诗》之失愚”,显然是要防止“温柔敦厚”趋向某种极端化,即过于温恭顺从。苏轼《上富丞相书》中曾说“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也指出“刚健”的极端化是强梁,而“敦厚”的极端化是软弱。

其次,联系周代的用《诗》实践来看,乐师的诵谏、公卿大臣的以《诗》讽谏,仅仅是一种基于伦理文明的柔化处理方式,决不是要走向直谏的反面。事实上《诗经》里就有不少相当质直的谏诗,《小雅·节南山》末章,诗人明言“以究王讻”;《大雅·卷阿》谓“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圭、璋都是有棱有角的礼器,诗人以此为喻,赞扬贤臣良士可为四方典则的美好品格。《大雅·烝民》篇赞颂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柔嘉维则”,“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大雅·崧高》篇谓“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如圭如璋”、“则”、“刚”、“直”等,都可以视为对“柔”的制约,以免过于柔懦之弊。

再次,《礼记·经解》所言“《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如果我们用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忠”的观念加以观照,更容易让人理解其涵义。春秋时期,“忠”的观念甚为流行,人们常将“忠”视为统治者对人民、社稷尽心尽责的态度。《左传·桓公六年》载季梁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君子谓子囊“……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都表明这一点。具有“忠”德的人会从对国家、百姓负责的态度出发,对君主之过失予以直谏,甚至是尸谏,并不恪守温柔敦厚的讽谏之法。相反,那些过于柔顺、毫无己见的臣子,常会受到质疑与指责(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谓华元、乐举“不臣”)。《论语·为政》篇记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易传·序卦》称“物不可以苟合而已”,均明确反对臣下苟合取容的态度。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若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理解为“直言获罪”,显然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可知,“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当指习《诗》、用《诗》者对君主过于柔和顺从、失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强调“不愚”,是为了防止过柔之弊。“温柔敦厚而不愚”是周代中和、中庸观念的某种体现,它与“柔而立”(《尚书·皋陶谟》)、“温而厉”(《论语·述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涵义有相近、相通之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观念,通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而得到弘扬,表现为对“道统”的某种坚

守。

2.诗经采薇的诗意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雨:下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3.跪求

比如水就是柔的。

作文如下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显示它的智慧。

“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彰显。

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在刚一柔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一笼轻纱,朦胧在无月的夜里;似一朵奇葩,静静地开在溯水的河畔;若一缕轻烟,飞舞在漫天黄沙的荒漠。

拥有这种特性的,惟水。从石缝间穿过的水系,从原野中奔来的水系,从旷谷中奔驰而来又不断前进的水系,像一朵娇莲,以她柔弱的花瓣诠释着生命的柔韧—美丽,奔放,不朽。

水系是从天上而来的,它是上帝怜悯的泪水滴落人间,敲打在青绿的磐石上,迸溅出清脆的歌谣,流淌入人们的视线里,软化了心田。 水清清白白,水质清澈,没有一点沉积,不追求外表的绚烂和斑斓,而是固守着本真,以素颜来荡涤世间的尘垢;水不拘泥于固有的形态,柔软的身子可以适应万物,孕育着谦卑的品德,包容着天地自然。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说: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德行上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由此可见,水的柔还在于它本身的透明上。这种透明能使一切欺骗无所遁形,能使一切虚假昭然若揭。

有道说:“女子是水做的。”在苎萝村下的一条小溪里,由水系幻化出了记载史册千年的女人—西施。

西施从水里而来,亦一直与水相伴。晨曦刚过,西施便在这溪涧边浣纱了。

每当那薄如蝉翼的纱围绕着西施。与她一同翩翩起舞时,她的心便像这涓涓细流的水系一般,变得晶莹,柔软。

这个水样的女子完全继承了水的天赋。在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用柔软的身子和纤柔的心灵,周旋于乱世之雄中,去适应一切可能出现的厄运。

因为柔软,所以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也不能将她一劈两段亦不能阻止她的前进一分一毫。 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

日出时,黄昏后,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嗅着茶香,当你轻起双唇,字正腔圆地流泄出“水”字时,你的声音也必定也是温柔的。 水流到哪里便柔了哪里。

水系流过干涸的土地,便马上柔软了大地,使它又湿润馨香了起来;水系流过干涩的双唇,便瞬间柔软了唇角,使它又丰盈剔透了起来;水系流过花朵,便立即柔软了花瓣,使它又抬起已经蔫了的头,生机勃勃了起来。水系流到哪里,哪里便柔了。

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但这一点,我们人类远却远没有水系做得那样完美。

柔,看似柔弱,就像那江南倚柳折桂的红颜,带着淡淡的哀愁。 柔,看似温柔,就像那湖边泛着轻舟的女伶,撩起小小的涟漪。

柔,却很坚强,就像那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木槿,在风中傲立。 柔,也很执着,就像那卑微而又丑陋的雏菊,在满山遍野中灿烂。

4.关于柔的成语

柔枝嫩叶 词 目 柔枝嫩叶 发 音 róu zhī nèn yè 释 义 柔软娇嫩的枝叶。

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出 处 明·郑若庸《玉玦记·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

轻舒手,罗裙宽褪腰肢瘦。” 示 例 温香。

344字 2007-2-24 了了吗 柔远怀来 词目 柔远怀来 发音 róu yuǎn huái lái 释义 安抚边远地区,怀柔归附者。 。

85字 2007-2-25 SS7E 柔筋脆骨 【柔筋脆骨】柔弱的筋骨。比喻文章疲软无力。

45字 2006-7-26 Rola234 柔茹刚吐 【柔茹刚吐】《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 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因以“柔茹刚吐”比喻凌弱畏强,欺软怕硬。

161字 2006-7-26 Rola234 外柔内刚 成语:外柔内刚发音:wàiróunèigāng释义:柔:柔弱;内:内心。

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出处:《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141字 2007-3-4 jinji205 做刚做柔 成语:做刚做柔拼音:zuò gāng zuò róu解释: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五回:“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来与脚户吃,做刚做柔的将脚户打发散去。”又第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的解劝。”

222字 2007-3-3 zhangxuxin8765 刚中柔外 发 音 gāng zhōng róu wài 释 义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

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

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出 处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

248字 2007-2-26 guohan2007 茹柔吐刚 词 目 茹柔吐刚 发 音 rú róu tǔ gāng 释 义 柔:软;刚:硬。吃下软的,吐出硬的。

比喻怕强欺软。 出 处 《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176字 2007-2-8 cnnzee 柔胜刚克 【词语】:柔胜刚克【注音】:róu shèng gāng kè【释义】:柔:柔顺;克:胜。

一个以柔顺取胜,一个以刚强取胜。比喻方法虽然各异,但是结果相同,都能取得成功。

165字 2007-3-15 高楼居士 外刚内柔 成语:外刚内柔发音:wàigāngnèiróu释义: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

同“内柔外刚”。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

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柔枝嫩条 词 目 柔枝嫩条 发 音 róu zhī nèn tiáo 释 义 柔嫩的枝条。

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出 处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165字 2007-2-25 了了吗 恬言柔舌 成语词条: 恬言柔舌 成语发音: tián yán róu shé 成语释疑: 犹言甜言蜜语。

成语出处: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211字 2007-2-24 了了吗 柔心弱骨 词 目 柔心弱骨 发 音 róu xīn ruò gǔ 释 义 形容性情柔和。 出 处 《列子·汤问》:“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145字 2007-2-23 了了吗 以柔制刚 成语 以柔制刚 发音 yǐ róu zhì gāng 解释 以:用。

柔:柔和。制:制服。

刚:刚强。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

116字 2007-2-6 981059152 摧刚为柔 摧刚为柔 ( cuī gāng wéi róu ) 解 释 摧:挫败。

变刚强为柔顺。 出 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时。”

171字 2007-1-22 xztlsy 柔远镇迩 词目 柔远镇迩 发音 róu yuǎn zhèn ěr 释义 安抚远方,安定内地。

。 78字 2007-2-25 SS7E 柔远绥怀。

5.诗经 采薇 是什么意思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注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6.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注释) 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

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司,雨雪霏霏.主要内容,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提问者: 纳慧 - 初学弟子 一级 最佳答案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注释) 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

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赏析一: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

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

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

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

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

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相关
上一篇
西安诗经
下一篇
有服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