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推荐和诗歌内容与推荐理由生与死 [英]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推荐理由: 兰德这首美丽的小诗,是在他75岁生日写的。杨绛先生很喜欢,将它翻译成中文,并作了她晚年的散文选集《杨绛散文》(一九九四年浙江文艺版)卷首的题词。 想起普希金的一诗句:“忧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其实,心平气和,又岂止是在忧郁的日子?幸福时,失意时,都应保持这样的心态。 《礼物》 米沃什(波兰人)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推荐理由:这是一首和解的诗。清晰,简单,但是意味深长。 这首诗包含了人生历尽沧桑之后所获得的智慧与欢乐,以及巨大的安慰力量。无论是对别人还是自己,它都是一件最好的新年礼物。 切斯瓦夫·米沃什,波兰裔美籍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推荐一首诗歌和推荐理由侠客行 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 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信陵君 信陵君,名无忌,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贤名远播,与四公子中赵国的平原君交情特别好。 信陵君本是贵胄子弟,一介书生,力拿不动“吴钩霜雪明”,技做不到“十步杀一人”,应该说与我们心中的侠客形象相去甚远,那为什么说他也算是一个侠客呢? 首先,信陵君有“义”字,侠义侠义,义是目的,侠是行为。 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与道义背道而弛,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一个“侠”字的。 当时秦国强大,以兼并为国策,欺凌弱小。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强秦围困半年之久,城中“一夜十惊”,“百姓易子而食”,而援赵的魏军因魏王惧秦,在边境上徘徊不前。 信陵君为抵抗暴秦,答应赵国平原君的要求,反复请求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始终不许。于是“信陵君曰:‘吾义不可以负平原君。 吾宁独赴赵,与之俱死!’乃具车骑百余乘,遍约宾客,欲直犯秦军,以徇平原君之难,宾客愿从者千余人。”信陵君这种义不惧暴,一死以酬知已的精神,不正是侠义的本质么? 其次,信陵君有谋有勇。 作为侠客,勇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但如果只有血气之勇,只能快意恩仇,那只是一咱低级的侠义,但勇而有谋,不蛮干,有智慧,这就是侠的高一层境界了。 后来,候嬴阻止了信陵君的这种自杀式的行为,为他出主意,通过魏王的宠妃盗出了兵符,信陵君持兵符赶到赵魏边界,用候嬴推荐的力士朱亥,击杀了心存疑虑的魏军主帅,接管了军队。 当时魏兵屡败于秦,从魏王到百官都不敢与秦军打仗。信陵君大赏三军,“下令曰:‘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有疾病者,留就医药’。 于是得精兵八万,整齐步伍,申明军法。信陵君亲率宾客,身为士卒先,进击秦营”。 信陵君通过一系列的策略,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信陵君在关键的时刻,以他的谋略和勇敢,使自己政治目的得到了实现。 这个政治目的以及目的的实现过程中,不也体现着他的侠义精神吗? 第三,信陵君有德。高尚的品德是侠客必须俱备的,光会“十步杀一人”,而不能做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么就会给本来侠义的行为,抹了上名利的脏污。 邯郸解围后,赵王非常恭敬地亲迎信陵君入城,并请信陵君从靠西一边的阶梯上殿,这是一种规格极高的礼节。而信陵君“谦让不敢当客,踽踽然细步循东阶而上”。 当赵王歌诵信陵君的救赵之功时,“信陵君逊谢曰:‘无忌有罪于魏,无功于赵’”。这种“踽踽然”的细步,这种“逊谢”,虽然是受了朱亥的劝戒后才表现出来的,但还是反映了信陵君宽广的胸襟和谦逊的品德。 3.推荐一首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两首诗哪个好你自己选哦 两首诗饱含韵味,并且有诗人李白自己独特且强烈的感情 很适合朗诵 如果读出感情来 此两首诗将使人回味无穷 4.诗名,作者,推荐理由5个五首诗歌: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鸟鸣涧》以及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推荐理由: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诗人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鸟鸣涧》这首诗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5.推荐诗歌和推荐理由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推荐理由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6.推荐古诗和推荐理由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