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诗经》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 尽管《诗经》属现实主义诗风,然其语言形式灵动活跃,闪烁着睿意灵性,融合于浓淡有致的情感小画,使满卷书香弥漫着一种芬芳唯美的艺术情调,颇具匠心。 唯美点饰朴实,现实融解艺术。 2.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 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特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 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 朴实的现实主义 《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 其中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 而《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种。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的内容的确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刘操南在《诗经探索》中将其按题材和内容划分为五类:1、情歌婚姻诗2、劳动歌诗,3、卫国战争诗,4、政治讽刺诗;5、史诗和祭祀诗。 由此可见《诗经》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描写两性生活的诗章居多,譬如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充分彰显了人性最原始真实的一面,反映出奴隶制社会感情生活现实。 其中既有君子思慕、少女怀春,也有薄情断肠、怨妇悲秋。悲欢恋情,如激弦回荡,尤幽曲和鸣,掩盖犹觉余音颤袅,其点缀的是香闺围笼的暧昧,描绘的是泪眼婆娑的唯美。 诗三百余篇,其中描写自由爱情的经典之作实在举不胜数。《蒹葭》就是一首谴绻缠绵的爱情小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多么优美的珠玉之声,它以一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朦胧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苦苦追寻和深深思慕,委婉动人的格调杼写的是凄迷的孤独与幽远的浪漫。 《静女》则是一首幽默逗趣的情诗。幽会之期,女子悄悄躲起来,急得男子搔首徘徊,而待她出来,赠予男方“红笛儿”和“茅荑”之时,他简直喜出望外。 小诗营造出一种欢乐气氛,将情人幽会描绘得活灵活现。《子衿》则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丝丝情语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苦等情人不来那种焦急惆怅的心情。 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有一定的爱情自同,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人们会把相当一部分精神寄托在感情生活上,进而以诗言志传情,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 然而,随着阶级意识的发展,“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于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予盾由然而生,使得很多这种追求与祈愿都会遭到无情的扼杀。“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爱情自由更是弥足珍贵。 可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爱情自由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为金钱权势所侵蚀。一双双情侣被强行拆散,一对对鸳鸯沉溺于痛苦的海洋! 《将仲子》就现了这一转变:“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此诗描写了女子害怕父母亲长的多言而不敢热爱仲子,同时内心却充满摆脱礼制束缚的强列愿望,矛盾而饱受煎熬。 当然,也有不少情侣敢于起来反抗,如《柏舟》中女子就发出“之死矢靡它”的誓死捍卫真挚爱情的宣言。然而当礼教舆论家长制铺天盖地压下来时,又有多少真正的爱情能拥有这份幸运,在禁锢中突围,于迫害中重生? 而尤其深受其害的是当时的女性,皆因父系社会的周王朝在形成封建教条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男尊女卑”这一产物。 譬如《氓》中的妇女就受尽社会的多重蹂躏与伤害,诗中野蛮虚伪的“氓”与善良勤劳的“女”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重男轻。 3.《诗经》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吗《诗经》不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4.为什么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2个源头liuhua :你好。 《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语言角度分析,《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呈现出简洁精练、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弘奇丽、激奋沉郁的修辞特点。《诗经》《楚辞》呈现上述修辞特点有各自的原因: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中原风气给予《诗经》众多平民作者纯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创作出和谐自然的诗歌;纵横风潮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地风貌给予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 国与 君的诸多复杂情感写下《楚辞》。 【诗经】《诗经》的原产地是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地区, 加上它的作者层次众多,包括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所以它的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女情爱,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从形式上来说,《诗经》在语言技巧上抑或是形式体裁上,都有它独显的魅力,前所未有的“赋比兴”的用,工整的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使用,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的《诗经》、秦汉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这说明它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