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划分诗歌的节奏

1.划分诗歌节奏有哪些基本方法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

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

2.怎么样划分诗歌的节奏

4字的诗句,2字停一下;

5字的诗句,前2字停一下最后3个字结束;

7字的诗句,前2字停一下,中间的2字停一下,最后3个字结束.

对新诗音步划分:

1、共有四种音步: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是基本音步,一字音步和四字音步是辅助音步。

2、新诗音步划分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主要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分,二是有少量诗句朗读停顿与语法、内容停顿不一样,这时候要适当照顾到朗读停顿。三是尽量划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从这三个原则,可以推导出一些具体规定,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等等。

3.如何划分古诗句的节奏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古诗的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展现出古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多,比较好把握,形式的美,对于今天不会写古诗的教师来说,当然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作了一个专题研究,现把有关节奏的这部分内容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不过,由于四言诗,节奏过于简单、过于呆板凝滞,汉以后逐渐没落,与它相似的六言诗也始终无法进入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中.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我们知道,诗是要叶韵的,叶韵的常规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韵字,这些同韵字前后呼应,就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显然,叶韵点是音律的关键,是吟诵时应该强化的所在,而把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拖长构成一个节拍,就能很好地体现和突出诗的韵律.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从声律效果来说,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时,显然会比读《诗经》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或“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觉得更美,更有表现力.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也就是说,诗句的中心不是在叶韵的位置,诗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诗的韵律,而更在诗的内在意境.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这几个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单音节,都是诗人要突出的意义.诵读时在这些位置上拖长,从而使诗意更显隽永.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4.诗歌如何划分节奏,如何标出重音

诗歌划分节奏要借助语法知识。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一、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如:

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扩展资料: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 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 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 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韵律

5.怎么样划分诗歌的节奏

4字的诗句,2字停一下; 5字的诗句,前2字停一下最后3个字结束; 7字的诗句,前2字停一下,中间的2字停一下,最后3个字结束. 对新诗音步划分: 1、共有四种音步: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是基本音步,一字音步和四字音步是辅助音步。

2、新诗音步划分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主要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分,二是有少量诗句朗读停顿与语法、内容停顿不一样,这时候要适当照顾到朗读停顿。三是尽量划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

从这三个原则,可以推导出一些具体规定,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等等。

6.怎样划分诗句节奏

古诗节奏划分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二、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三、一般如何划分古诗节奏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

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诗歌节奏划分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4.朗读划分。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f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首先,你要看看诗句里面词语的词性。是根据字词的词性不同来划分节奏的。

比如名词与动词相接,那么断句就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以此类推,状语、介词、定语等等诸多词性不同的字词就可以在中间断句。还有一些诗句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一些诗词的感情重些,那么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词语调拉长些;感情比较轻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词的语调读得稍微轻短些。

相关
下一篇
诗经邮品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