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安”,求诗经中取一女孩名,楚辞中取一男孩名男孩:宜修《楚辞·九章·橘颂》:“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乘骐“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离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女孩:莫莫《诗经.国风•周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蓁蓁“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南乔“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言采“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以茹“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诗经有修字的句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原文: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3.诗经是谁修的大多数认为是孔子,我也同意。理由见下: 1《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2《诗经》的编纂者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参考资料:/view/4976.htm#4 ?fr=uc_push&push=core&group=1 4.表达平安健康的古诗文,最好是《诗经》或先秦文章,望大家不吝赐教《诗经》中寓意平安的句子: 1、《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释义:那上天天命所归,多么庄严啊没有止息。多么庄严啊光辉显耀,文王的品德纯正无比。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2、《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 释义:庄严而清静的宗庙,助祭的公卿多么庄重显耀! 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都秉承着文王的德操; 为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文王的盛德实在显赫美好,他永远不被人们忘掉! 3、《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释义:分辨清明争取光明,文王的政策。明察秋毫,努力会成功,维护周的兴盛。 4、元代·顾德润《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 释义:回家困难,写一封书信回家报我的平安。 5、清·黄遵宪《今别离》: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释义:早上寄出平安的话语,到了晚上又寄出相思的字词。 扩展资料 表达希望家人平安健康的古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5.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诗经的两篇《无衣》都在下面了。 《诗经·唐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篇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岂曰无衣? 七兮。 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岂曰无衣? 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⑤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 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篇是写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②,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⑦, 与子偕行⑧!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 6.诗经(毛诗)风,雅,颂的诗句和注释1、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出自《国风·秦风》。 白话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2、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 白话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出自《诗经·商颂》。 白话翻译: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7.“子贡云:‘出言陈词,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译文: 子贡说:“陈述言辞,关系到自身的得失、国家的安危。”《诗经》上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在思想上互相沟通的。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那有什么用呢?”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礼敬;王孙满阐明他的观点,就使楚庄王感到羞惭;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言语辞令,那是用来尊崇君王,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本性的。因此言语辞令不能不加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