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五噫歌诗经

1."五噫歌"的内容和解释是什么

五噫歌

汉·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歌》是古代诗歌,东汉梁鸿作。载于《后汉书·梁鸿传》。梁鸿过京师洛阳,登北邙山,见宫殿之华丽,感人民之疾苦,触景生情,遂作此诗。此诗后来被汉章帝知道了,梁鸿极感不安,因改名易姓,避居于齐鲁之间。后来诗文中常把告退或者写背时之作称作“赋五噫”。如宋代陆游诗《秋思》之句:“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五噫歌》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古今罕见。五个“噫”字确实强化和突现了诗人的感慨。看来古人作诗形式灵活,言志为上,值得今人借鉴。

2.五噫歌在古代有何说法

据《后汉书》卷八十 三《逸民传》载,东汉人梁鸿过京都 洛阳,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 兮,应人之劬劳兮,《辽辽未央、兮,噫! ”章帝读后大为不满,下令搜 捕他,他于是更姓改名,与妻子避居于鲁。

梁鸿作《五噫歌》嗟叹京都宫 阙的奢侈、豪华,联想到人民的劳苦,遭皇帝的搜捕而逃离。“五噫”即 歌中的五个感叹词。

后因用作感愤而告退的典故。唐•李白《经乱离后 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 京。”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噫已出东洛,三复愿此南 容。”清•恽恪《赠莫十三》:“口吟五噫西出关,脱帽自挂苍梧间。”

清• 丁耀亢《再答山阴王玉映并宗弟睿子》“上仙人挽鹿车,五噫歌就出 关初。

3.急、登洛阳故城 许浑 赏习

许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颓败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由城市的衰败,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不辞艰辛,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任其弃置废毁,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水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街市、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哗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伏难平! 如果说,“水声”是动景,“山势”就是静景,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洛阳城北有芒山,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东汉梁鸿《五噫歌》云:“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见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迁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壕,合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ō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象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慨深沉,其中隐隐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本篇起得苍凉,接得开阔,对偶工整,句法圆活,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薄弱。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更落入俗套,调子也嫌低沉无力。

4.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袭用乐府旧题,着力描绘蜀道之高峻险要,一唱三叹,音韵铿锵,气势磅礴,豪迈壮观,其开篇一句,破空而来,很值得细细品味.

诗的魅力在于抒情,文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就凭《蜀道难》开篇这三个感叹词,李白就是当之无愧的诗歌巨匠,他一不小心崩出来的这三个感叹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天才的创造.在李白之前的古诗中,有在诗的开篇用感叹词,并且竟然连用三个的吗?没有.为什么?因为从来就没有谁这么写过.“突破”之难,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为玫瑰花的是天才,第二个便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了.再高明的模仿,也不过是模仿,决不会在文学史上留下哪怕是浅浅的印痕.《诗经》和《楚辞》中多用“兮”字,但都是用在句尾或句子中间.汉代梁鸿的《五噫歌》,五句诗句尾皆用“兮”,并且紧跟一感叹意味更强烈的“噫”字,这已经是了不得的创造,开篇即连用三个感叹词,这样的创举,舍李白其谁也?

当然,李白连用三个感叹词,并不是故作惊人之举,自有其非用不可的道理在.试想,猛然看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人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惊讶,是震撼,自然发而为声,一声惊叹,这样便有了“噫”.如果蜀道只是一般的高峻,有这一声也就够了,问题是,蜀道之难,一处比一处高峻,一处比一处险要,一处比一处峥嵘,一处比一处骇人,人们的惊叹,自然是一声之不足,又有第二声,二声之不足,又有第三声,数声之后,方才回过神来,发出“高呵高呵”的感叹.可见,李白的开篇之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真可谓文学史上的神来之笔.如果划掉这一句,就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整首诗就有托不起来的感觉,诗味骤减.品读古诗乃至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一点比较文学的眼光,有一点文学史的视野,有一点细细品读的功夫,会读出更多的味道.

5.对于汉代诗歌的感想有些什么

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暑,职责是采集民歌的文人诗,配上乐曲,供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唱之用。

《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建立乐府,采集民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了解民情,观察政治得失。因此,《汉书·艺文志》又说:“自孝武立乐储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34首。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乐府诗分为下列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属于朝廷用来歌功颂德的乐章,全是文人所作,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郊庙歌辞又可分郊与庙两种,郊是祭天地的,庙是祭祖先的。

燕射歌辞分为燕飨乐、大射乐、食举乐三种,是燕射时用的。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散乐三种,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散乐是俳优歌辞,大约是写杂伎百戏的。

“鼓吹曲”和“横吹曲”是从外域输入的音乐。鼓吹曲是汉初传入的“北狄乐”,原为写乐,而歌辞出于民间,大概是以民歌合写乐而成的歌曲,现存歌辞《饶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

横吹曲是张骞从西域输入的,也是一种军乐,在马上所奏,其乐以鼓角为主。“相和歌”是从民间各地采来的俗乐,其中以楚声为主,它本是一人唱,多人和的。

“清商曲”是南朝入乐的民歌,分为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大曲六种,清商曲在乐府中占有重要地位。“杂曲”是一些不知来源、不好归类的乐调和歌辞,编在一起,自成一类,杂曲是徒诗,不能入乐。

杂歌谣辞是从上古到唐代的徒歌与谣、谶、谚语,比较杂乱,只是附录在《乐府诗集》中,严格地说,不能算是乐府诗。今存两汉乐府民歌虽然只有34首,但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其中突出的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如《病妇行》描写一个穷人妻死儿幼,无衣无食,只能把孤儿锁在家里,自己上街乞求的悲惨情景,哀切动人。

《东门行》描写一个贫穷的汉子在残酷剥削压榨下无法生存,被迫铤而走险,贫困绝望使他愤怒地起上了反抗的道路。《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第二、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战城南》生动地描述了战场上尸骨纵横、驽马嘶鸣的阴森惨象,对统治阶级的残忍和昏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十五从军征》则通过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不义战争对生产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古歌》描写了边地的凄风苦雨,以及征人思乡、人瘦肠断、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十分感人。

第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荒淫。《相逢行》极力描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揭露了统治阶级那种尊荣享乐的生活。

《羽林郎》塑造了一个美丽、端庄、温良而又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对谊门贵族的阶级敌意。第四、反映婚姻、爱情和妇女生活。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描写了一个年轻活泼的少女采莲的情景,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这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饶歌》中的《上邪》是文人加工较少的民间情歌,粗犷热烈,鲜明爽快,写了一个女子指天为誓,表示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在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是我国最长的古代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353句,1700多字,它以汉末建安年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题材,通过刘兰芝、焦仲卿这对年轻夫妇的婚姻悲剧,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汉乐府民歌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叙事因素的增强。

汉乐府民歌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每每带有叙事成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并且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描叙,是比较完整的叙事诗。

第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交待事情,见出神态,表达主题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倾诉委曲,提出离婚的要求,将这场婚姻悲剧的尖锐冲突迅即展开;此后则通过各个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悲剧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或插叙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剧气氛。

其他如《东门行》以夫妇对话,《董娇娆》写女子和桃李花对话,《羽林郎》写胡姬驳斥冯子都等,也都是运用人物对话来表现。

6.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陶诗等文人五言,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

当然有。

从最早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到魏晋《世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欣然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的儿子胡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7.有关古代徭役赋税的诗歌

《诗经》”:“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杜甫《兵车行》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唐.白居易的《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8.对于汉代诗歌的感想有些什么

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暑,职责是采集民歌的文人诗,配上乐曲,供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唱之用。

《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建立乐府,采集民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了解民情,观察政治得失。因此,《汉书·艺文志》又说:“自孝武立乐储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34首。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乐府诗分为下列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属于朝廷用来歌功颂德的乐章,全是文人所作,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郊庙歌辞又可分郊与庙两种,郊是祭天地的,庙是祭祖先的。

燕射歌辞分为燕飨乐、大射乐、食举乐三种,是燕射时用的。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散乐三种,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散乐是俳优歌辞,大约是写杂伎百戏的。

“鼓吹曲”和“横吹曲”是从外域输入的音乐。鼓吹曲是汉初传入的“北狄乐”,原为写乐,而歌辞出于民间,大概是以民歌合写乐而成的歌曲,现存歌辞《饶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

横吹曲是张骞从西域输入的,也是一种军乐,在马上所奏,其乐以鼓角为主。“相和歌”是从民间各地采来的俗乐,其中以楚声为主,它本是一人唱,多人和的。

“清商曲”是南朝入乐的民歌,分为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大曲六种,清商曲在乐府中占有重要地位。“杂曲”是一些不知来源、不好归类的乐调和歌辞,编在一起,自成一类,杂曲是徒诗,不能入乐。

杂歌谣辞是从上古到唐代的徒歌与谣、谶、谚语,比较杂乱,只是附录在《乐府诗集》中,严格地说,不能算是乐府诗。今存两汉乐府民歌虽然只有34首,但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其中突出的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如《病妇行》描写一个穷人妻死儿幼,无衣无食,只能把孤儿锁在家里,自己上街乞求的悲惨情景,哀切动人。

《东门行》描写一个贫穷的汉子在残酷剥削压榨下无法生存,被迫铤而走险,贫困绝望使他愤怒地起上了反抗的道路。《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第二、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战城南》生动地描述了战场上尸骨纵横、驽马嘶鸣的阴森惨象,对统治阶级的残忍和昏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十五从军征》则通过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不义战争对生产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古歌》描写了边地的凄风苦雨,以及征人思乡、人瘦肠断、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十分感人。

第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荒淫。《相逢行》极力描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揭露了统治阶级那种尊荣享乐的生活。

《羽林郎》塑造了一个美丽、端庄、温良而又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对谊门贵族的阶级敌意。第四、反映婚姻、爱情和妇女生活。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描写了一个年轻活泼的少女采莲的情景,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这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饶歌》中的《上邪》是文人加工较少的民间情歌,粗犷热烈,鲜明爽快,写了一个女子指天为誓,表示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在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是我国最长的古代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353句,1700多字,它以汉末建安年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题材,通过刘兰芝、焦仲卿这对年轻夫妇的婚姻悲剧,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汉乐府民歌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叙事因素的增强。

汉乐府民歌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每每带有叙事成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并且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描叙,是比较完整的叙事诗。

第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交待事情,见出神态,表达主题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倾诉委曲,提出离婚的要求,将这场婚姻悲剧的尖锐冲突迅即展开;此后则通过各个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悲剧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或插叙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剧气氛。

其他如《东门行》以夫妇对话,《董娇娆》写女子和桃李花对话,《羽林郎》写胡姬驳斥冯子都等,也都是运用人物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