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萼枝依依,唇齿相连,手足之情,没齿难忘 出自哪首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只找到这个 2.棠棣之花 萼胚依依 这是原话吗不是。 作品原文为: 《棠棣》--先秦佚名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译文: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扩展资料: 赏析: 古诗《棠棣》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棠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棠棣 3.《诗经·邠风·七月》里“葵”是什么菜冬苋菜 清嘉庆进士吴其浚,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官职显赫。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读书人,做官做学问两不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特别留意各地物产丰盈贫瘠与民生之关系,并且根据耳闻目睹之田野考察,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编写成了《长编》和《图考》两部巨著,成为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其重要的专著。他在《图考》中即把“葵”列入蔬菜类的第一品,言明“葵”就是冬苋菜:叶片圆如猪耳朵,绿的正艳,甚至连叶梗色泽也是绿茵茵的特别诱人。 冬苋草的学名称冬葵,别名为冬寒菜、葵菜、冬寒(苋)菜,皱叶锦葵。一年生草本,不分枝,高1米,茎被柔毛。叶圆形,5—7裂或角裂,直径5—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三角状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同时极皱缩扭曲,两面平滑无毛或疏被糙伏毛或疏被星状毛,在脉上尤明显。叶柄细瘦,长4—7厘米,被疏柔毛。花小,白色,不显著,直径约6毫米,常单生或数个簇生于叶腋间,近于无花梗或具极短花梗。小苞片3枚,披针形,长4—5毫米,宽1毫米,疏被糙伏毛。萼浅杯状,连同萼裂长8-10毫米,萼5裂,三角形,疏被星状柔毛。花瓣5,较长于萼片。 西周时的蔬菜种类不多,大约有二十多种,而葵是当时及很长一段岁月里的主要品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第一篇,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百菜之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才正式把它列入草类了。冬苋菜南北各地都有,吃法则略有不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米持作饭,采葵持左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显然,这里的吃法是做汤,吃到嘴里滑不溜溜的好香。 如今,葵即冬苋草大约在南方数省,还能品尝到它的美味的。”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个曾经被经常吟诵的古老菜蔬,在外来品种肆意横行的神州大地,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4.古诗《棠棣》的译文棠棣的花儿, 花蒂都有光彩。 如今一般的人, 谁象兄弟相待。 死丧的威胁, 兄弟最是关心。 众人聚在原野, 兄弟往来相寻。 鹡鸰困在陆地, 兄弟赶来救难。 往往有些良朋, 相赠只有长叹。 兄弟在家相争, 同心抵抗外侮。 往往有些良朋, 长期没有帮助。 乱事平定之后, 日子过得安宁。 这时虽有兄弟, 又不如朋友相亲。 陈列竹碗木碗, 饮宴心足意满。 兄弟今日团聚, 互相亲热温暖。 夫妻父子相亲, 就象琴瑟谐调。 兄弟今日团聚, 永远快乐相好。 “使你全家相安, 妻子都能快乐。” 好好体会力行, 这话真是不错! 参考资料:余冠英·《诗经选》 这是一首贵族宴请兄弟、赞美兄弟和睦骨肉情深的诗歌。诗中以棠棣比喻兄弟,成为常用典故。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鴒,孔怀比兄弟之情,都是从此诗中取意。 注释: 棠棣: 棠棣又称郁李或者六月樱,开白色或粉红色花,果实比李小,可食用,蔷薇科李属。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想。 华:花。鄂不:花蒂。“鄂”字《说文》引作“萼”。“不”字在甲骨文是花蒂的象形。韡韡(音伟):鲜明貌,一作盛貌。不:语助词。 威:畏。孔怀:孔,最、很。最为思念关怀。原隰(音习):原,原野。隰,洼地。 裒(音抔)聚:聚集。聚于原野似指战争一类的事。《集传》:“裒,聚也……至于积尸裒聚于原野之间,亦惟兄弟为相求也。”一说“裒”读为“踣”(薄bó),毙。襃令(音剖令):襃:聚土成堆。 脊令(音急领):水鸟名,通常叫“鹡鸰”。头黑额白,背黑腹白,尾长。每:虽。犹言时常。 况:就是“贶”,赐给。以上两句是说当危难的时候往往有些良朋只能为之长叹,而不能像兄弟奔赴援助。永:长久。 兄弟阋(音戏)于墙:阋(细xì):相争,兄弟在家里争吵。御:抵抗。 务:侮。烝:终久。戎:帮助。 虽:发语词,通“惟”。友:朋友、友人。 生:发语词。犹如反问。 傧尔笾豆:傧:陈列。笾(音边)豆:祭祀或宴享时用来盛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好合:相亲相爱。翕(音西):和顺,作聚合理解。 湛:深厚。宜:和顺。帑(音奴):通“孥”,子女,儿女。 傧:陈设。饫(音裕):满足、饱,指家宴劝人痛饮。孺:相亲。究:深思。言用心体会上面两句话的道理。图:考虑。言努力做到。 亶(音胆):诚然;信、确实。其:指宜室家,乐妻帑。然、如此。 5.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意思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意思是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出自周朝周公的《小雅·常棣》。 1、原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2、译文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扩展资料 此诗写兄弟宴饮之乐,关于其作者与背景历代存有争议。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西汉孔丘弟子子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春秋末年左丘明认为此诗为周厉王时召穆公所作。 《小雅·常棣》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诗经》中有一篇《采薇》,求对其赏析译 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御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作品鉴赏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经典篇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