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201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

1.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要点1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4、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趣。 【典例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侵”字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侵”和“拂”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念。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试题。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出了词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苦”正是离情的道不清说不明的真实况味,是全词的词眼。

要点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熟练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动态、静态描写)。 3、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锵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惊。

这首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了“雨字暴”这一主题?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了“雨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

第四句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势。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出,又把雨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

后两句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暴雨联想到李白“泉洒面”,丰富奇特。 要点3 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个方面。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放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泪湿青衫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始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等等。

诗歌景物形象安排的一般方式有三种: 1、一组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摄取一组自然物象,和谐统一的组成自然生活图景。这图景传达着一种气氛或情调,或就是抒情主体个人感情的载体。

这组物象被赋予了深厚的诗意内涵,并构成了意象群。它反过来不断强化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一组物象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2、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通篇运用隐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集中笔墨描绘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格化的物,它既体现出客观物象的特殊性,传达物象的精髓内蕴,也能抒发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思,它或者是某种理想人格的。

2.13年高考诗词鉴赏

中教联盟老师:祝好 201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1.(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句。

(1分)〖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2.(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提前招生家长专区报名咨询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3.(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4.(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福建卷)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3.谁能给我10个左右的诗歌鉴赏题目

1 塞下曲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注]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结束:装束打扮。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4分) (2)这两首诗在任务外貌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任务的精神风貌。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4分) 2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 4 [双调] 沉醉东风 白朴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补注:忘机友: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傲杀:傲视 (1)曲中刻画的烟波钓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4分) (2)开头两句和“点秋江白鹭沙鸥”句,皆为景物描写,试析其对刻画烟波钓叟这个艺术形象有何作用。(4分) 5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 (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5分) 6 凤栖梧 无名氏①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注:①《全宋词》将其编为无名氏词。

(1)本词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一些特点?(2分) (2)上下两阕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些情怀?结合有关词句,简要且合理地分析。(4分) 7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3分)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答: 8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2分) (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在曲中感叹自己什么?(2分) (3)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4分) 9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① (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②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1此诗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2赚:骗。

(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2)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释悬念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

你赞同。

4.求诗词分别5首高考原题带赏析 原文不要太长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厉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案】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

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

“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

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5.怎样答好诗歌鉴赏题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

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