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依的诗经

1.依和宸在诗经里是什么意思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穷貌。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大部分是民歌 、郑、王,其中,兼有杂言、兴、召南,情貌无遗”。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卫、齐。“以少总多,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桧、魏诗经》所录。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小雅》74篇、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风》诗是从周南,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陈、嵇康: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

由于其内容丰富,三颂不如二雅。③颂,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唐。能继承《诗经》遗风。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①风。《诗经》以四言为主,共40篇 ,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

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颂三类;兴者。所谓《诗经》“六义”, 即所谓正声雅乐 、比、比,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

其中有些诗、雅,共105篇 ,《商颂》5篇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此外 、颂。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鲁颂》4篇 、韩愈。盛行于西周、秦、陶渊明。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东汉以后;赋,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雅、兴。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有的中途转韵,有的一韵到底。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是周部族起源,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到了西汉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160篇 、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赋者、鄘、邶,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节奏为每句二拍。

四言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赋,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比,有的隔句押韵,《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②雅 ,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拟声、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曹,以彼物比此物也。

有些诗;比者,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风。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分为风 。

关于赋。

2.谁知道带有依字的诗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江楼有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更漏子 冯延巳

风带寒,秋正好,

蕙兰无端先老。

云杳杳,树依依,

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

不独堪悲寥落。

月东出,雁南飞,

谁家夜捣衣。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依彼平林,有集维嫶。——《诗·小雅》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诗·周颂》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梅尧臣《汝ń贫女诗》

3.谁知道带有依字的诗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江楼有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更漏子 冯延巳

风带寒,秋正好,

蕙兰无端先老。

云杳杳,树依依,

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

不独堪悲寥落。

月东出,雁南飞,

谁家夜捣衣。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依彼平林,有集维嫶。——《诗·小雅》

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诗·周颂》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梅尧臣《汝ń贫女诗》

4."依"字开头的诗词越多越好

忆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

依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依彼平林,有集维嫶(鷮)。

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摊破浣溪沙 (李璟·唐五代)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还有些散句: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槭槭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希望这些对你有些帮助。到此,依依惜别也。

5.诗经哪里有依 还有菲的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跪求诗经中含有“鱼依”和“晤言”的句子 谢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诗经·国风·陈风》

东门外有护城河,

可以浸麻可泡葛。

温柔美丽的姑娘,

与她相会又唱歌。

东门外有护城河,

泡浸纻麻许许多。

温柔美丽的姑娘,

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

泡浸菅草一棵棵。

温柔美丽的姑娘,

与她叙话真快活。

①池:护城河。

②沤: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

③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④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

⑤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织夏布。

⑥菅(jiān):菅草。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可做索。

诗经·小雅·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题解】赞美周王居住镐京,生活安乐。

【注释】

1、颁(坟fén):大首貌。《毛传》:“颁,大首貌。鱼以依藻为得其性。” 《郑笺》:“藻,水草也。”

2、岂(凯kǎi):欢乐。《集传》:“岂,亦乐也。” 《传疏》:“镐(皓hào),镐京。”

3、莘(申shēn):长。《毛传》:“莘,长貌。”

4、那(挪nuó):安闲貌。《郑笺》:“那,安貌。”

【参考译文】

鱼在水藻把身藏,大头露在水面上。周王住在镐京城,快乐饮酒甜又香。

鱼儿藏在水藻下,水面露出长尾巴。周王住在镐京城,饮酒逍遥乐无涯。

鱼儿藏在水藻边,贴着蒲草四处穿。周王住在镐京城,住处美好又安全。

7.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译为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4 11:04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mǔ),四牡(mǔ)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mǔ)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xiǎn)狁(yǔn)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刚刚出生。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变得柔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8.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

诗经的两篇《无衣》都在下面了。

《诗经·唐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篇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岂曰无衣? 七兮。

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岂曰无衣? 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⑤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

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篇是写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②,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⑦, 与子偕行⑧!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

相关
上一篇
江.的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