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郦波老师解读古诗词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已录制完毕。 《曾国藩家书》录制完成。《大明脊梁张居正》于2013年11月05日开播。 2015年暑假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 ”。2016年1月1日,郦波教授加盟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 2.诗经小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 《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3.“八月未央”根本就没有在《诗经·国风·豳风》里出现,为啥还说是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诗经》的四字诗句 未,无也;央,边也,极也,端也。 未央,无边也。 未,未位,即西南方。 未央,指西南方的中央。 “七月流火”的真正含义 《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又读了一篇有关的文章,文章这么说: “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 火星是一颗大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 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才由此得名的吧。 “流”是一个动词,这里指星的往西运行,落下。 “七月”,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豳历)农历七月。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的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时代里谈及的“流火”如今在中原地区观察,大约是农历八月时候的事情了。 未央:1。未尽,未已。 《诗。小雅。 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楚辞。 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王逸注:“央,尽也。” 杜莆《章梓州橘亭饯窦少伊》诗:“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2。 汉宫名,见“未央宫”。 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内西南隅。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城厢萧何主持所筑。未央宫由40多个亭台楼阁组成,华丽壮观。 因汉初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因此政府十分节俭,但在修未央宫时却破例。用萧何的话说:“天子四海为家;非令壮观无以重威。” 后人更有“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之说。因此,未央宫的修建有重重的政治色彩在其中。 今未央宫遗址已发现了收藏秘书的天禄阁和有图书馆功能的石渠阁。西汉未央宫. 此宫位于长乐宫以西,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迁朝廷 于此,以后一直是 。 汉长安未央宫遗址。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这篇文章解释得备详备细,我也是受教颇深。 没想到这一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不知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呢还是缘于自己的无知呢?于我,我承认是自己的无知。我一直以为此词是用来描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燠热呢。 孤陋之人难免寡见啊。 4.荐读︱郦波:诗词到底有什么用“诗词到底有什么用?”一位同学曾经这么直白地问我。 既然他这么直白,我也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 场上我称她为大姐,董卿和康老师也跟着叫大姐,结果她还不乐意了,说其实自己很年轻,比我们都小。这时董卿说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这声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她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她始终过着“诗意的人生”。 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 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一路走来,却没有丝毫的沮丧、不甘、愤懑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她说因为她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我感慨地评点说:“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白大姐,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 16 岁的中学生姜闻页,在赛场失利后,在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她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既然怀有颗喜爱诗词的初心,又何须输赢和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那一刻,我忍不住评价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在我眼里,你才是真正的赢家!”还有武亦姝,还有陈更,还有曹羽,还有彭敏,还有北师大校园里的“快递小哥”,还有油田钻井平台上的“诗词男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平凡却优秀的人,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用诗词荡涤着灵魂,让世人看到即使在现实的重重迷惑中,仍有诗意的栖居,就在你我身旁!其实,不只是诗词大会上的选手们,我想,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生命的时时刻刻,一定有很多因为热爱诗词而坚守自我灵魂的人。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那首《江雪》。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诗了,可是说到这首诗的作用,很多人却未必明了。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当时柳宗元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谪湖南永州,即今湖南永州醴陵。这一年的冬天,当地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身处流放、贬谪困境中的柳宗元遂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江雪》。 所以,一直以来,后人多以为这首《江雪》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困苦的心境。甚至还有好事者据此推测,说《江雪》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四字,正是柳宗元的呐喊与彷徨。 可是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矛盾——不仅是历来的诗家、论家喜欢这首《江雪》,古来画家、丹青妙手们也尤喜以《江雪》意境入画。所谓“寒江独钓”,禅境高妙,禅意与禅悦的表达正是由诗而画一脉相承的表现。 所以,甚至有论家以为,《江雪》一篇正是柳宗元禅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呐喊与彷徨,到禅意与禅悦,理解大相径庭,差异何其之远!事实上,除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还有政治批判说,以为寒江独钓是以严子陵高洁独钓自喻;又有政治希望说,甚至把寒江独钓比之姜太公垂钓渭水。 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总是给人无比丰富的理解空间。事实上,联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在这首《江雪》里,苦楚与孤独一定有,但超越与升华也同样在。 其实,它最大的奥秘就在找回自我,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母亲则出身范阳卢氏,在看重门阀与贵族出身的唐代,这样的家世使得他少有凌云之志,久怀兼济之心。 加之年少扬名,二十出头又高中进士,所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加入了永贞革新的改革。可是命运却兜头浇下一盆冷水,改革失败,柳宗元携母远谪永州。 因气候恶劣,水土不服,柳母在永州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柳宗元终于被逼到了人生的绝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切生机全无,一切希望湮灭!可是,就是在人生最逼仄的困境里,一首诗、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却让柳宗元重新找回精神的自我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皆白,万径绝灭,当尘世的喧嚣与浮华成为被摒弃的背景,那个“久在樊笼中”的自我,那个“我”身上早已丢失的灵魂,才终于被完整地找回。关于柳宗元通过一首《江雪》找回精神的自我并完成与自我的和解,还有一个关键的证据,即不论是在柳宗元个人文学创作历程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江雪》的出现都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 就在《江雪》之后,柳宗元开始创作了奠定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基石的系列作品《永州八记》。 像《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些篇章还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游记散文的本质是带着自己的灵魂去发现山水的灵魂,柳宗元能终于从丧母之痛与政治悲情、人生困境里从容走出,一首小小的《江雪》,让他找回精神的自我,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