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篇名及作者 美词美句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1] 注释 词句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2-4] 2.关于《赞美〉的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和 分析等《赞美》是著名诗人穆旦写于1941年的一首抒情诗,在我看来,“赞美”固然是该诗的含义之一,但该诗更深刻的不是“赞美”,而是“赞美”背后的“反讽”。 正是一种带有“反讽”色彩的情绪表达,才使该诗与当时流行的以鼓动和赞美为主旋律的战争诗相区别,从而具有了更深沉的艺术格调。 读《赞美》一诗决不能忽略第二节。 这一节几乎是全诗的“诗眼”,因为更凝重深沉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诗人对“起来”的民族是由衷赞美的,对作为抗战主体的广大农民是敬仰的,但这只是表面。 更为深沉的是,他对承担这次战争的广大农民的不幸遭遇是深表同情的,对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自己却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的人们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和鄙夷。这一节诗里有些用语是大有深意的:“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给别人的是“愉快的歌声”,留给他们的却是“忧患”,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别人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他却默默地放下“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名词”是什么?我以为就是空洞的鼓吹和说教,是“主义”一类的大而无当的宣传。 农民们就是被这些“空洞的能指”所鼓动,“融进了大众的爱”。实际却是走向了无边的死亡。 虽然站在民族危亡的立场上,农民们告别自己的田园,毅然走上战场是应该歌颂的,但他们的被愚弄甚至被戗害却更令人心痛。我们常说穆旦是最富于同情心的伟大诗人,从这里不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吗?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 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 “(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 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 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 3.中国现代诗歌,并写出作者篇三:《雪色天堂》 作者:王清光 一只白鸽从天堂飞来,羽翼轻展 天堂的颜色。在雪中盛开 在这个红尘纷扰的世界 飘逸。天堂的精彩…… 雪。从天国起程,蕊开瑶台 六瓣脉,在风的枝头上摇摆 一朵,一朵,在漫天里飞舞徘徊 把苍天变矮 北国山川,大漠边塞 是谁在萧瑟的蹄音里冷落一地银白 天堂也许存在,就在这个飘雪的世界 天堂也许并不遥远 只有一片雪花的期待 4.外国著名作家的诗歌,要作者、诗题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的唇上。 因此我轻松地说东道西,把我的心藏在语言的后面。 我粗暴地对待我的痛苦,因为我怕你会这样做。 我渴望从你身边走开,我不敢,怕你看出我的懦怯。 因此我随随便便地昂着头走到你的面前。 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激,使我的痛苦永远新鲜。 --《园丁集》 泰戈尔 1.沉船 [泰戈尔] 2.飞鸟集 [泰戈尔] 3.新月集 [泰戈尔] 4.吉檀迦利 [泰戈尔] 5.爱者之贻 [泰戈尔] 6.再次集 [泰戈尔] 7.叶盘集 [泰戈尔] 8.游思集 [泰戈尔] 9.园丁集 [泰戈尔] 10.渡口 [泰戈尔] 11.采果集 [泰戈尔] 12.最后的星期集 [泰戈尔] 13.素芭 [泰戈尔] 14.莫哈玛娅 [泰戈尔] 15.报答 [泰戈尔] 16.编辑 [泰戈尔] 17.判决 [泰戈尔] 18.一个古老的小故事 [泰戈尔] 19.原来如此 [泰戈尔] 20.笔记本 [泰戈尔] 21.非法入内 [泰戈尔] 22.乌云和太阳 [泰戈尔] 23.赎罪 [泰戈尔] 24.法官 [泰戈尔] 25.姐姐 [泰戈尔] 26.打掉傲气 [泰戈尔] 27.过失 [泰戈尔] 28.拜堂相见 [泰戈尔] 29.难以避免的灾祸 [泰戈尔] 30.女邻居 [泰戈尔] 31.履行诺言 [泰戈尔] 32.哈尔达尔一家 [泰戈尔] 33.海蒙蒂 [泰戈尔] 34.女隐士 [泰戈尔] 35.一个女人的信 [泰戈尔] 36.诀别之夜 [泰戈尔] 37.陌生女人 [泰戈尔] 38.新郎与新娘 [泰戈尔] 39.偏见 [泰戈尔] 40.艺术家 [泰戈尔] 41.偷来的财宝 [泰戈尔] 42.最后的奖赏 [泰戈尔] 43.穆斯林的故事 [泰戈尔] 44.泰戈尔诗 [泰戈尔] 45.泰戈尔的文学圣殿 [泰戈尔] 46.序 时代画卷 文苑瑰宝 [泰戈尔] 47.女乞丐 [泰戈尔] 48.河边台阶的诉说 [泰戈尔] 49.破裂 [泰戈尔] 50.移交财产 [泰戈尔] 51.小媳妇 [泰戈尔] 52.一夜 [泰戈尔] 53.飞鸟集1 [泰戈尔] 54.活着还是死了 [泰戈尔] 55.胜与败 [泰戈尔] 56.喀布尔人 [泰戈尔] 57.论泰戈尔的散文诗① [泰戈尔] 58.抒情诗 [泰戈尔] 59.尘埃集 [泰戈尔] 60.吉莉芭拉 [泰戈尔] 61.随感集 [泰戈尔] 62.弃绝 [泰戈尔] 63.深夜 [泰戈尔] 64.泰戈尔作品选 [泰戈尔] 65.泰戈尔文集 [泰戈尔] 66.随想集 [泰戈尔] 67.黑牛集 [泰戈尔] 68.黑夜结束时,要拒绝已经太晚 [泰戈尔的女仆] 69.雨中之烛 [泰戈尔的女仆] 70.似水姻缘 [泰戈尔的女仆] 71.纯真往事 [泰戈尔的女仆] 我个人比较喜欢飞鸟集,里面是一些富有哲理的短句。 如: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净美。 5.比较诗歌的美与散文的美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6.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出自:《离骚》 作者:屈原 7.宋词三百首作者是谁《宋词三百首》由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 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强村、上强村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强村词》。 《宋词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 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词学极盛于两宋。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晕芳气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搜集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上强村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南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夫浑成为遽诣极也,能循涂守辙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之外。 《宋词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三百首》旨在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作者的三百首宋词精选作品,注释力求简明,疏通词义;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力求译者文化优美畅达,尽量体现原词的艺术风味;品析则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阐释词作的意象、情蕴和表现技法,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